調飲師、二手車經紀人、碳排放管理員等18個新職業“轉正”
你會選擇這些新職業嗎?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新的商業模式和就業形態不斷湧現,種類繁多的新職業應運而生。最近人社部等三部門又發布了18個新職業,包括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易貨師、二手車經紀人、汽車救援員、調飲師、電子數據取證分析師、碳排放管理員、智能硬件裝調員、工業視覺係統運維員等。加上此前的數字化運營師、卡路裏規劃師、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等,新職業可謂層出不窮,有些雖無法準確叫出名字,可已經和我們的生活緊密聯係在一起。
這些新職業在促進就業創業、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也麵臨穩定性不足、缺少職業規劃等困境。專家表示,職業結構的變遷,映射著社會發展變化。有關部門、企業、求職者等社會主體須多方合力,保障新職業從業者的各項權益,讓新職業更好地為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務。
“自豪地說我是一名調飲師”
準備好量杯、奶泡壺等材料,衝泡、打泡、拉花,根據顧客的需求調節糖分配比、果汁與茶的配料占比……這是奶茶店小林的日常。“做茶挺好玩的,感覺自己每天都特別充實。”小林說。
如今,像小林這樣從事奶茶等飲品調製工作的人,有了正式名稱——調飲師。
從2019年4月至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統計局等部門向社會正式發布了4批56個新職業,包括無人機駕駛員、健康照護師、城市管理網格員、二手車經紀人等。快遞員、外賣小哥被歸類為“網約配送員”,網約車司機區別於傳統的“巡遊出租車司機”而被稱為“網約出租車司機”,李佳琦、薇婭等帶貨主播則成了職業的“直播銷售員”。
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表示,新職業得到“官宣”認可,有助於增強從業者的榮譽感和社會認同感,激勵從業者更好地發揮個體價值。
“以前總是被別人稱為‘奶茶店小哥’,現在有了名字,人們問我是幹什麼的,我就會很自豪地說自己是一名調飲師。”小林說。
本科就讀於英語專業的李婷,畢業後進入VIPKID成為一名在線輔導教師,通過在線學習平台,為學生提供個性、精準、及時、有效的學習規劃、學習指導。這一職業也在去年迎來了官方“正名”——在線學習服務師。“有了官方認證,感覺社會認可度和接受度更高了,學生和家長也更信任我們。”李婷說。
新職業從業者的職業路徑往往受愛好和收入驅動。美團研究院聯合智聯招聘發布的《2020年生活服務業新業態和新職業從業者報告》顯示,新職業從業者中53.9%因收入選擇新職業,50.4%因熱愛選擇新職業。發揮空間大、專業能力增長快、收入水平高、可以結識誌同道合的夥伴,是不少新職業從業者的共同認知。
“很享受給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看到他們取得成績會很開心。”李婷告訴記者,自己很喜歡這份工作,“收入也比較可觀,現在基本每月工資到手都能過萬,和自己在公立學校當老師的大學同學相比,這個收入還是比較高的。”
此外,還有大批未進入國家職業標準目錄的新職業已經破土而出或逐步成熟。美團研究院發布的上述報告顯示,近年來僅美團平台上因新業態而孕育的新職業就超過70種,如密室設計師、漢服攝影師、卡路裏規劃師、寵物烘焙師……
在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周曄馨看來,新職業的產生能夠提供就業機會的新增長點,在適應產業結構變化的同時,使人力資源不會閑置,從而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價值。
人才培養關注不可替代性
新職業的發布不斷加速,那麼,什麼樣的新職業能得到國家的“認證”?
“新職業是在向社會公開征集的基礎上,經職業分類專家評估論證、公示征求意見後,按程序遴選確定的。”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了解到,每一個新職業的“誕生”都需要通過多個維度的考量,其中最重要的維度是技術性/獨特性、社會性、穩定性和群體性。其中,技術性/獨特性代表著職業是否足夠新,是否反映了新產業、新業態的出現;社會性反映了職業是否能夠帶動更多勞動力就業、更有市場前景;穩定性評判的是勞動者在新職業中的就業環境和發展空間;職業的群體性則考量了這個職業現有的從業人員規模和未來發展是否有活力。
周曄馨認為,新職業的產生與技術進步、老齡化、市場化、社會治理深化等新情況、新形勢的出現密切相關。“其中最重要和直接的因素是計算機、互聯網主導的技術進步,這對新職業的產生大都有直接推動或間接加速的作用。”
“新職業的產生反映了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國就業促進會原副會長陳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新職業不是政府設計出來的,而是順應社會需求的社會經濟活動自然而然地產生和創造出來的。
新職業的產生往往伴隨著舊職業從業人員的減少甚至消失。這一點,在天津工作的王華深有體會。王華在一家超市工作了4年,過去她一直負責收銀工作,去年開始,超市設立了不少自助收銀台,人工收銀台被撤了一半。而與之相對的,是超市的線上業務增多,於是她從收銀員變成了一名揀貨員,專門負責線上訂單貨物的挑揀。
周曄馨表示,除了已經減少的收銀員、售票員等職業,隨著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還有很多其他傳統、機械、重複的勞動將逐步被機器甚至軟件取代,“比如低端會計、櫃員,甚至隨著未來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出租車司機也可能會被淘汰”。
“一個職業的成長是自然曆史過程,隻有被市場實踐證明過的、適合並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職業,才能前途遠大、走得長久。”陳宇說。
周曄馨認為,人才培養要因時而變,順勢而為。“那些更多是靠人的創意、創新和人際溝通來完成的工作,在未來更不可能被機器替代。人才培養需要關注到這一點。”
共同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
由於產生的時間不長,新職業在成長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短板、痛點和堵點。記者采訪了解到,不少從業者對新職業存有一些顧慮,如社會保險參保率低、職業發展穩定性不足、維權機製不健全、職業前景缺少長遠規劃、教育培訓有所欠缺等。
從事收納整理行業3年的周晶也有了正式稱呼——“整理收納師”,提到行業的發展前景,她表示“有信心但也有顧慮”。“現在的市場還不飽和,以後人們的需求會越來越大,但目前而言,大眾的接受度還是不夠高,很多人還是不願意花錢請人來收拾整理家裏,所以有時候也會覺得這份工作不太穩定。”
同時她認為,就整理收納師水平而言,目前還缺乏權威的衡量標準,也沒有統一的學習課程和專項考核證書。“似乎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收納師,有些人僅僅看過一次視頻會疊衣服,聽過一次收納分享課,或者通過快餐式地學習拿到一個職業培訓班的證書,就自稱為收納師。”周晶說。
為此,相關部門和各行各業也在積極推動新職業的規範化和權益保障。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新職業發布後,人社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和單位加快新職業的職業標準開發,指導人才培養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打造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從業人員隊伍。
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發布的《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指出,將探索適應跨平台、多雇主間靈活就業的權益保障、社會保障等政策,完善靈活就業人員勞動權益保護、保費繳納、薪酬等政策製度,探索完善與個人職業發展相適應的醫療、教育等行業多點執業新模式。
“發揮新職業擴容就業,應以市場發展為導向,尊重勞動者與企業選擇,推動各類新職業有序、高效進入職業分類大典,做好已發布的新職業技能體係建設、技能培訓等長期性、基礎性工作。”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建議。
對企業來說,新職業的產生也是一種機遇。周曄馨認為:“新職業的產生也帶來了新的商業機會,比如新的培訓機構。另外,新的行業協會也有逐步建立的必要,或者舊的相關行業協會需要改革與創新。”
求職者自身應當認識和順應時代潮流,努力奮進。周曄馨建議,求職者尤其是剛畢業的大學生要關注時代的變化,既要抓住新職業機會就業,也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在適當的時候轉換成別的新職業,“因為已有的新職業也可能被淘汰”。
“要腳踏實地,深入生活,投身職場活動,同時觀察自己的能力,找到兩者緊密結合的發展方向,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陳宇說。
喬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