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宿遷市宿城區黃河水上誌願救援隊黨支部書記、隊長王愛東工作的地方。13年來,他日夜守在古黃河畔,鮮豔的橙色馬甲猶如一盞“安全明燈”,照亮著生命的航路。
1974年,16歲的王愛東成為了一名鐵道兵。在青春與熱血鑄就的軍旅歲月裏,他受無數英雄前輩影響,衝鋒在抗洪救災第一線,多次被評為“雷鋒式的好戰士”。
離開軍營後,王愛東轉業至原宿遷縣檢察院,並於199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達28年的檢察官生涯,王愛東將扛槍站崗的使命化作守衛正義的決心,攻破多起重大疑難案件,先後6次立功,被授予地級市“十佳檢察官”“宿遷市學雷鋒標兵”稱號。遺憾的是,因積勞成疾,他提前病退,但他為國家和人民奉獻的信念,並未就此終止。
2008年冬天的一個清晨,常在黃河邊晨練的王愛東隱約聽見一聲呼救,循聲而去,一名女童不慎掉入黃河二號橋下,雙手無力地揮動著。王愛東一個猛子紮進冰冷刺骨的河水,艱難地將孩子托出水麵,又立即扛起她跑向醫院。途中顛簸,髒物從孩子嘴裏吐出,這才得救。
那夜,王愛東輾轉難眠,一陣陣後怕湧上心頭,年過半百的他做了一個決定:成立水上誌願救援隊。
不久,穿城而過的古黃河上多了一個來回巡查的身影。竹竿、救生圈、老舊快艇,是王愛東全部的“家當”。每遇險情,王愛東總是以最快速度趕往落水點。救助成功後,他常要吞幾粒救急藥,心髒疾病造成的絞痛讓他無力回應周圍人的關心。他先後7次因救人被送進搶救室,直到進行心髒手術後,身體狀況才得到改善。
“個人能力有限,但隻要能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就是大好事。”王愛東的奮不顧身,救起了意外落水的老人,貪玩失足的孩童,幾欲輕生的青年,一個個瀕臨破碎的家庭在他的堅持下重回完整。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他的隊伍中,救援隊規模不斷壯大。
截至目前,王愛東值班室的登記簿上已有近4萬名誌願者,緊急救援、信息傳達、護理指導、宣傳谘詢……這支分工明確的救援隊成為百姓“身邊的守護神”,成功阻止了540多起危險事件,在水中完成兩百餘次生命托舉。水上誌願救援隊裝備也“鳥槍換炮”:7艘救援艇保證隊員快速抵達事發現場,多張專業抄網和水下定位儀代替竹竿,極大提高救援效率,攜帶救生圈的無人機能快速接近落水者,降低救援風險。
“作為共產黨員,作為退役軍人,守護家鄉父老的幸福安康,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一生的願望。”王愛東說。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 柏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