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水稻分子遺傳與育種專家萬建民憶袁隆平:“他的研究啟發了我”
2021-05-24 20:48:00  來源:新江蘇·中國江蘇網  作者:苑青青  
1
聽新聞

5月24日上午10:00,袁隆平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在長沙舉行。“袁先生是我國水稻育種屆,乃至整個遺傳育種界的標杆,他的離世對我國、世界三農發展都是巨大損失。”水稻分子遺傳與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萬建民深切緬懷,他說,袁隆平院士是他學習的楷模。

20世紀80年代起,一天到晚蹲在田裏,腳上有泥,但心中有夢的袁隆平成了許多農學專業學子心目中的“偶像”,正在南京農業大學遺傳育種專業讀研究生的萬建民也被他“圈粉”了。在他眼中,袁隆平是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因為他對水稻有極度的熱愛。

1991年8月14日,31歲的萬建民終於有機會近距離“追星”。“袁老1991年8月14日到22日,應日本學會邀請,赴日本作兩係雜交稻研究新進展學術報告。我當時恰好在日本留學,就成了他的接待和翻譯。”30年過去了,如今,萬建民也到了當年袁老的年紀,61歲。回首往昔,他說:“當時我覺得袁先生非常學識淵博,思維非常敏捷,是有創新性思維的學者,難得的是,他又很幽默。”

1996年,袁隆平首次提出了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的設想,認為直接利用亞種間雜種優勢是產量突破中最有希望且能在較短時期內取得成效的途徑。但秈粳亞種間也存在雜種不育、超親遲熟、株高超高三大問題。如何克服這些難題?這引發了萬建民的思考。百思不如一做,經過多次育種實踐,萬建民終於找到解決方案,即利用矮稈基因解決雜種株高問題,利用抽穗期基因解決雜種生育期問題,利用廣親和基因和染色體片段置換解決雜種不育問題。

1997年9月,在長沙的"農作物兩係法雜種優勢利用國際學術討論會"上,萬建民再次見到了袁隆平。他清晰地記得,袁老主持了會議,並作了題為《農作物兩係法雜種優勢利用的現狀與前景》的學術報告。在會上,袁隆平闡述了三係法存在的不利因素,並通過兩係法雜交水稻的研究進展和高粱、油菜、小麥、棉花等其他作物的兩係法利用來解釋兩係法雜種的優勢。萬建民感歎:“他的想法很有創新性,很多方麵值得我學習。”

2013年,一場學術交流會上,萬建民與袁隆平院士再度碰麵,二人與朱英國、謝安華等院士一同到田間看水稻長勢。

圖源:南京農業大學

科技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追求農作物高產、高產、更高產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在實現“禾下乘涼夢”的路上,袁隆平從未停歇。這種不為名利隻為科研的精神也激勵著萬建民。近年來,萬建民團隊在水稻品種培育方麵圍繞優質、抗病蟲等方麵開展研究。2020年,在第三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活動中,萬建民團隊培育出的“寧香粳9號”憑借出適口性好、香味濃鬱,成功摘得金獎。

斯人已逝,斯風永存。萬建民表示,他將學習袁隆平院士的躬耕農田的情懷,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 記者 苑青青/文

標簽:
責編:戴淩 袁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