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時節,陽光明媚。江蘇省丹陽總前委舊址大院內,樹木已經吐綠,小草探出綠色的“腦袋”,仿佛在講述那一段段直抵人心、動人心魄的紅色故事。
從1949年5月3日、5月6日,從陳毅、鄧小平同誌先後到達丹陽,到當年5月26日鄧小平率總前委、華東局機關離開丹陽進駐上海為止,總前委在丹陽共停留23天。23天裏,完成了思想準備、組織準備、事務準備、物資準備、軍事準備、新聞接管、人民幣準備、社會文化經略等八個方麵的全方位準備工作。5月27日,上海市解放。
日前,這段紅色故事在講解員的講述下,在記者眼前徐徐展開——
《解放日報》在丹陽籌備創刊
“總前委舊址前稱戴家花園,就是解放上海的駐紮地。”講解員介紹。丹陽市民廣場北側,就是丹陽總前委舊址。
走進丹陽總前委舊址,兩層高的青灰磚牆小樓呈現在眼前,門楣上懸掛著“總前委舊址”牌匾。北側,鄧小平、陳毅銅像屹立一旁,樓上樓下兩間不足7平方米的房間,便是鄧小平、陳毅二人臥室;西側,就是丹陽總前委舊址紀念館。
講解員介紹,當年服務團一行15人,受邀成員之一謝佩和先生在回憶文章中提到,看電影前,陳毅、鄧小平與大家坐成一圈談心,從法國勤工儉學,到回國參加革命鬥爭,再到上海的接收管理,這次談話讓他對共產黨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並從內心欽佩這支隊伍。後來,這15位經濟專家成為接管上海的生力軍。
“上海第一份黨報《解放日報》在丹陽籌備創刊,各類接管封條、任命書、印章、大量的文件及宣傳材料在丹陽印製。”講解員介紹,1949年5月,鄧小平、陳毅、粟裕等總前委領導同誌從南京到達丹陽,剛剛獲得新生的古城丹陽成為解放和接管上海的大本營,小小丹陽彙聚了8名中共中央委員、候補委員以及黨、政、軍、財、文各界精英和接管人員、警衛部隊3萬多人。
為解放上海做足準備
在丹陽總前委舊址紀念館,講解員指著牆上一張寫有密密麻麻幾頁紙的照片說,這就是1949年5月陳毅在蘇南丹陽縣(今江蘇丹陽市)南門大王廟向軍隊和接管幹部宣布的解放上海的“入城紀律”。講解員介紹,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當天)淩晨,早起的上海市民群眾一推開家門便發現:狹窄的街道兩旁,睡滿了前一晚入城的解放軍戰士。解放軍進入上海睡馬路、不入民宅的嚴明軍紀,不僅感動了上海普通百姓,也對中外輿論產生了極為強烈的震撼。
“解放上海前,還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鬥。”講解員指著展示館中胡文傑的照片說,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後,國民黨企圖在上海頑抗。經過在丹陽近一個月的各項準備,1949年5月12日,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九、第十兵團打響解放上海戰役,蔣介石、湯恩伯先後逃離上海。
解放軍29軍87師259團團長胡文傑臨危受命,在奪取獅子林戰鬥勝利後向月浦進逼。同年5月15日,胡文傑在月浦鎮的團指揮所部署作戰方案時,不幸被炮火擊中,壯烈犧牲,成為解放上海戰役中犧牲的職務最高的解放軍烈士。
20多年接待遊客百萬餘人次
講解員介紹,丹陽總前委舊址於1998年1月落成,當年2月正式對外開放。目前是江蘇文保單位、江蘇省黨員教育實景課堂示範點、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鎮江市黨員教育示範基地。
20多年來,該館累計接待海內外客商、遊客100餘萬人次,承接了鎮江市、丹陽市400餘次大小、規模不等的重要文化活動,征集了陳毅、楊尚昆、張萬年、遲浩田等30餘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及200多位將帥的300多幅珍貴手跡及題詞,豐富了館藏革命文物和陳列內容,極大地提高了該館和丹陽在全國的知名度。
目前,丹陽總前委舊址已經和南京、鎮江以及丹陽40餘家單位、大中小學及事業單位建立德育共建單位,成為江蘇地區重要的國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丹陽總前委舊址還從革命後代、黨員、村幹部、學生等人中培養講解員,開展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宣講活動,讓紅色故事口口相傳、紅色血脈代代賡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