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至17日,國家文物局在浙江泰順召開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啟動會。
廊橋一般指設有廊屋的曆史橋梁,是我國橋梁的一種重要類型。廊橋是山水田園人居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記住鄉愁、傳承曆史文脈的實物載體,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重要支點。據初步統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共有138座不同類型的廊橋,分布在全國13個省(自治區)。今年5月,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研究製定了《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強調了廊橋保護三年行動的重要意義,分析了廊橋保護的總體形勢和挑戰,肯定了近期各級黨委政府和宣傳、文化旅遊、文物部門開展的實際工作,強調要提高政治站位,強化工作機製,開展調查評估和信息留取,做好廊橋本體修繕和保護展示,推進廊橋安全防護,加強人才培養和機構建設,夯實保護管理長效機製,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宣傳引導,加強部門協同助力鄉村振興。
上海交通大學建築係主任、博士生導師劉傑教授介紹了廊橋獨特的美學價值和人文價值,“廊橋有多重功能,除了基礎的交通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構建了中國傳統城鄉環境營造的美學範式”。受福建省和浙江省文物局邀請,他作為首席顧問專家參與了2009年“中國木拱橋營造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及2012年“閩浙木拱廊橋”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等廊橋“申遺”大事件。
“廊橋保護是一個整體性、係統性的工作,不僅包括橋梁本身,也包括周圍的山水、村落甚至村民,這樣整體的保護才有價值”,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首席專家黃滋就係統保護、防災減災、活化利用三個角度為廊橋保護提出了具體的學理性建議。他指出,廊橋是鄉村社區的重要聚集地,其保護工作一直以來也離不開使用廊橋的民眾。通過保護工程向公眾普及宣傳文物保護理念和知識,製定並實施針對廊橋保護的橋規橋約、鄉規民約等,不僅帶來了人心的修複、文化的修複,激發了當地民眾情感深處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也是重現廊橋服務鄉村治理價值的重要舉措。
溫州泰順作為“中國廊橋之鄉”,境內現遺存古廊橋32座,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座,是全國現存古廊橋最集中、最有特色的區域之一,在廊橋保護方麵也有著豐富經驗。在16日的啟動會上,浙江省溫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施艾珠分享了溫州廊橋保護的相關經驗:溫州市人大頒布了全國首部廊橋保護專項法規《溫州市泰順廊橋保護條例》,同時泰順創立了廊橋氡泉旅遊度假區,激活本地廊橋文化資源。“溫州還牽頭組建了閩浙七縣廊橋申遺聯盟,解決‘誰來保護’的問題”,施艾珠說。
來自浙江、福建和廣西的文物局代表分別從立法保護、管理體係、文化資源宣傳、技術支撐等方麵,針對各自省份的廊橋保護基本情況做了彙報。
會議現場還調研了浙江泰順文興橋、北澗橋和福建壽寧下黨鄉鸞峰橋保護管理情況,考察利用廊橋周邊老建築改造的廊橋記憶館、展示館,了解相關非遺保護傳承情況,舉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旗峰橋修繕工程開工儀式。(秦亦姝 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