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黨為軍 融合創新
——回訪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采編人員
■解放軍報記者劉建偉 孫興維 錢曉虎 王淩碩
這是一條特殊的戰線,這是一支特殊的隊伍。仲夏時節,記者走進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網絡部中國軍網辦公平台,“紅旗工位”4個字格外顯眼。此時,一場簡樸的頒獎活動正在“紅旗工位”前舉行。熱烈的掌聲中,編輯王澤洋、劉福生臉上洋溢著自豪。前不久,他們製作的短視頻《你覺得青年應該什麼樣子?》在互聯網上熱播,廣受好評。
“‘紅旗工位’就是我們的戰位,專為表彰創新有為的年輕人而設。它承載著厚重的期許,激勵大家奮力前行。”此刻,大家又想起了那個載入史冊的難忘瞬間——2015年12月25日,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時,在這個工位上敲擊鍵盤,通過軍報微博微信發布平台親手發出一條微博,向全軍廣大官兵祝賀新年。“那天,習主席深入新聞生產一線,通過視頻係統觀看記者小分隊‘新春走基層’主題采訪活動,察看快速出版係統,了解解放軍報媒體融合發展情況……”回憶起那些溫暖的時刻,大家心潮澎湃。新時代,新格局。2018年,由解放軍報社等軍隊新聞出版單位調整組建而成的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大潮中成立,組成我軍軍事傳媒新型“航母編隊”,我軍軍事新聞宣傳工作由此掀開了嶄新一頁。新征程,新作為。這些年來,中心全體采編人員始終牢記統帥的殷殷重托,堅持軍報姓黨、堅持強軍為本、堅持創新為要,努力做到政治上更強、傳播上更強、影響力上更強,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有力思想輿論支持。宣傳火熱強軍實踐,當好黨在軍隊的喉舌“習主席來到我們微博微信發布平台,親切地和工位上每個人一一握手。”想起那光榮一幕,當時值班的中國軍網編輯們至今仍激動不已,“習主席看得很認真,問得很仔細。”統帥對基層官兵的關心關愛,第一時間在中心報紙上、廣播裏、電視中呈現,深深激勵著廣大官兵奮鬥強軍:在北疆哨所,習主席動情地對執勤哨兵說:“今天,我和你們一起執勤站崗。”在儀式現場,習主席親切地拍著“排雷英雄戰士”杜富國的肩膀,深情叮囑他把身體養好。在視察災區時,得知飛行員張尚年因參加抗震救災中斷婚禮,習主席叮囑他抓緊把婚禮辦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走邊防、上高原,登甲板、進座艙,體察兵情、排解兵憂……這些細節和故事,讓中心采編人員深受鼓舞。回望統帥的基層足跡,體悟統帥的殷殷深情,中心精心采製推出《統帥的士兵情懷》《統帥的深情牽掛》《統帥的英雄情懷》等係列特稿,在全國全軍引起強烈反響,很多部隊還將其作為教材。不少官兵留言:習主席關愛我們的每一個細節都讓人感動,我們一定努力做新時代的好戰士。
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時指出,解放軍報“不愧為黨中央和中央軍委聲音的傳播者,不愧為軍隊建設發展改革的促進者,不愧為廣大官兵成長進步道路上的好朋友”。反複領悟習主席重要講話,中心采編人員倍感振奮。他們積極參加理論輪訓、係列教育和“紅心向黨”軍事記者故事會等活動,深學細悟習近平強軍思想,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持續激發宣傳習近平強軍思想、記錄新時代強軍實踐的使命感責任感。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從《解放軍報》創刊到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成立,一代代軍事記者用“永遠在路上”的狀態和“始終在戰位”的姿態,記錄著時代風雷的每一聲呼嘯、曆史脈搏的每一次跳動,書寫著中國軍人的忠誠與奉獻。近年來,麵對艱巨繁重的宣傳任務,他們加班加點成常態,有的因疫情居家隔離仍堅持寫稿編稿,有的守在父母病床前還在修改版麵……帶著這種強烈的緊迫感責任感,廣大采編人員把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的關懷轉化為不懈奮鬥的動力。習主席每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中心各平台第一時間刊發消息、配發評論,推出重要欄目和重磅產品,加強深度報道和理論闡釋,旗幟鮮明傳達黨的聲音,濃墨重彩宣傳波瀾壯闊的強軍實踐,引導官兵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2015年12月27日,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兩天後,陸軍原第27集團軍從河北移防山西。報社編輯記者深入該集團軍部隊采訪,動情寫下長篇通訊《當那一天真的來臨》,引發廣泛關注。一年後,記者再次來到這個營區,采寫長篇通訊《115名軍嫂撐起另一座營盤》,深情講述部隊移防後,留守的軍嫂支持丈夫建功軍旅扛起家庭重擔的感人故事。這些年,中心各平台緊跟改革進程,密集推出“改革落實在軍營”“改革時刻”“強軍”等專欄專題,有力營造了改革必成、強軍可期的良好輿論氛圍,官兵擁護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的行動更加自覺。2020年以來,中心各平台持續推出“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引下·我們在戰位報告”全媒體係列專題報道。中心領導親自帶隊,抽調精銳力量,上雪原、下海島、走邊關、進哨所,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重大軍事實踐活動為主線,圍繞習主席視察部隊、接見官兵時的重要指示和感人細節,以富有兵味、戰味、硝煙味的生動刻畫,講述廣大官兵牢記習主席囑托勉勵、自覺投身強軍興軍實踐的奮鬥故事和昂揚風貌,編播刊發了一大批內聚力量、外樹形象的優質報道,讓嘹亮的主旋律成為新時代強音。很多官兵說,這些軍事新聞作品緊扣主題、頂天立地、直指人心,字裏行間冒著騰騰熱氣,迸射出如火激情,令人感動、催人奮進。波瀾壯闊的強軍事業,為軍事新聞提供了廣闊天地和源頭活水。從“強軍思想引領新征程”“走進習主席視察過的部隊”,到“習主席來過我們連”“習主席給我們回過信”等專欄和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從《回望延安》《支部建在連上》等大型專題紀錄片,到“溫暖的回響·軍隊助力脫貧攻堅調研行”等係列報道;從《打卡!中國軍隊》新媒體產品,到《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引下闊步前進》《軍旗永遠跟著黨旗走》等解辛平文章……這些新聞作品,多視角、多波次、全方位反映全軍官兵投身強軍實踐、彙聚強軍力量的精神風貌,極大激發了官兵矢誌強軍的熱情。
新時代,軍事媒體定音錘、壓艙石、風向標的特殊作用愈加明顯。“要強化政治意識、政權意識、陣地意識,勇於舉旗幟、打頭陣、當先鋒,當好意識形態領域鬥爭的生力軍。”現場聆聽習主席重要指示,全體采編人員深感使命在肩:牢牢堅守黨的宣傳思想陣地,是軍事媒體的鮮明政治特色,一定要保持下去。“英雄,是一個國家光輝曆史的回憶,一個社會發展進步的坐標和力量源泉,尊崇英雄、緬懷英烈、捍衛曆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近年來,每當國內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歪曲曆史事實、抹黑革命領袖、詆毀英雄人物時,中心所屬鈞正平工作室等平台一齊發聲譴責,旗幟鮮明引導社會輿論:英烈名譽不容褻瀆!中心各媒體平台產品產生了強大的輿論震懾威力,詆毀貶損衛國戍邊英雄官兵的某網民、惡意詆毀抗美援朝英雄先烈的某網絡大V相繼受到法律嚴懲。如今,“軍報姓黨”的政治品格,日益具體生動地升華為軍媒愛黨的高亢聲音、軍媒護黨的鮮明態度、軍媒為黨的火熱情懷。哪裏有硝煙,哪裏有官兵,哪裏就有戰地記者“清澈的愛,隻為中國!”2021年春天,烈士陳祥榕日記中的這句心聲,經解放軍報記者在長篇通訊《英雄屹立喀喇昆侖》中率先披露,刷爆全網,讓無數國人潸然淚下。中心戰地記者郭豐寬,時常夢見喀喇昆侖的刺骨風雪和那群可愛的戰士。他和其他戰地記者走上海拔5000多米的邊防鬥爭最前沿,記錄下新時代衛國戍邊英雄群體先進事跡。
因戰而生,向戰而行——這是人民軍隊的天然屬性,也是戰地記者的使命擔當。大國崛起,必曆競爭;迎戰塑局,輿論先行。迎著改革強軍的時代浪潮,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正式成立戰地記者隊,下沉備戰打仗一線。從此,一支強軍思想宣傳隊、重大任務戰鬥隊、輿論鬥爭專業隊、作風形象代表隊全新亮相,我軍宣傳輿論力量邁出走向戰場、嵌入部隊、融入聯合作戰體係的重要一步。從原來的“記者站”到如今的“記者隊”,一字之變卻意蘊深長:戰地記者隊從此告別平時建設模式,崗位在戰地、任務在一線,戰鬥編組更加靈活機動,直麵戰場、向戰務戰的特性更加鮮明。
戰地記者的腳步,奔赴天南海北的邊關哨所和一線戰位——“你們是建站50多年間,第一批前來采訪的中央媒體記者!”去年國慶節前夕,4名戰地記者深入祖國北疆沙漠腹地的空軍溫都爾毛道雷達站采訪。在風沙漫卷的茫茫戈壁,記者們和官兵同吃同住。“他們身處戈壁,用忠誠和信仰把這片荒涼之地綿延成了精神的綠洲。”記者李波滿懷深情寫下3000多字的手記,采寫拍攝的《戈壁有棵“高高的樹”》《紮根戈壁 守衛空天》等報道,生動刻畫了雷達站官兵堅守荒漠、奉獻青春的感人故事。
記者離開時,官兵們送了一程又一程,目送車輛遠去。“讀者在哪裏,受眾在哪裏,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裏,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裏。”從戈壁荒漠到雪域高原,從深山密林到海島大洋,從抗震救災現場到國際比武賽場,戰地記者牢記習主席囑托,打起背包就出發、隨時準備上戰場,在頻繁轉換的任務中彰顯使命擔當。不少機關幹部和基層官兵反映,戰地記者采訪全程自我保障,住進班排、吃大鍋飯,像戰士一樣衝鋒陷陣,和官兵一起摸爬滾打。
在急難險重任務一線,總能看到戰地記者逆行的身影——“別人春節往家趕,我們剛到家就轉身奔赴戰場。”這幅畫麵,開啟了戰地記者賈啟龍2020年的“武漢記憶”。剛回西安休假的他,大年三十得知部隊緊急趕赴武漢抗疫的消息後,連夜搭乘運輸機趕往武漢,成為第一個到達武漢抗疫一線的戰地記者。
戰地記者董豫大年初一緊急奔赴武漢參加抗疫報道,他的孩子僅兩個月大;抗疫結束,解除隔離不到1周,他又申請前往海上執行某專項任務3個多月;歸來後,他再次請纓趕赴雪域高原,與邊防官兵一起住了4個多月的地窩子。董豫再回家時,兒子已經1歲。能打仗、打勝仗,是人民軍隊改革重塑的首要目標,也是戰地記者履行使命的不變追求。無論是直麵生死的一線戰場,還是抗洪、抗震、抗疫等非戰爭軍事行動,戰地記者始終衝鋒在第一線,全程全域參與行動。2021年9月,“和平使命-2021”聯演在俄羅斯奧倫堡舉行,5名戰地記者嵌入參演部隊,全媒體展示人民軍隊良好形象,被聯合導演部授予1枚勳章。這是我軍參加聯合軍演史上首次有記者獲此殊榮。
2022年1月,人民軍隊派遣空軍運-20運輸機、海軍艦艇,執行赴湯加運送救災物資任務。戰地記者隨“鯤鵬”一起飛越5個時區,飛越近半個赤道的距離,創造了新時代我軍戰地記者跟隨部隊出征最遠的紀錄。“提高專業素質,弘揚戰地記者優良傳統。”統帥的深情勉勵,激勵戰地記者踔厲前行、奮發有為。如今,中心向戰務戰的氛圍更加濃厚,一支支全時備戰的戰地記者精兵分隊,正奮戰在強軍一線。勇於創新、不斷變革,在深度融合中勇立潮頭6月17日,“中國軍號”新媒體平台發出一條號外,記錄我國第3艘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命名儀式的精彩視頻迅速登上微博熱搜,當天閱讀量高達11.9億次。“這樣的火爆絕非偶然!”一直參與中心融媒體建設的網絡部總編室副總編輯洪文軍更了解其中的不易:推進報網融合,從建成全軍第一個“全媒體采編係統”,到全國第一個軍事新聞VR頻道成立,再到全國第一張全媒體AR報紙誕生,每一步都浸透了大家的汗水和心血。“現在,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互聯網正在媒體領域催發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過程中,反複學習領悟習主席視察時的重要指示,中心每個人都深受啟發:這既指出了新時代媒體的特征,更指明了媒體融合發展的方向。如今,曆經無數個暮靄晨暉的奮鬥,中心媒體融合真正邁出了曆史性步伐——人民軍隊新聞傳播移動旗艦“中國軍號”即將啟航!
從此,這個聚合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所有媒體平台、軍隊其他媒體和地方優質軍事內容資源的旗艦平台,將擔負起傳播黨中央、中央軍委權威聲音的重任,成為軍事媒體在互聯網上的一個自主可控的主陣地。2022年跨年夜,“中國軍號”推出“你好,哨兵”慢直播,將鏡頭對準黑瞎子島哨所官兵站崗執勤一線。從主題策劃、內容生產到推廣宣發,他們打通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新媒體全業態,實現報、台、網、端、微立體呈現。在連續100個小時直播中,5200多萬名網友與戍邊官兵“相約雲端”,創造了軍事題材直播報道新紀錄。
“習主席通過視頻係統慰問記者小分隊時,我負責通訊保障,當時還有些擔心線路問題。”負責這次慢直播技術保障的網絡工程師戴斌欣喜地說,如今,5G、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正在重塑采編流程,廣泛應用到平台建設和終端優化管理上。技術人員現場演示一條新聞在“中國軍號”平台生產的全過程:融合指揮中心一聲令下,各平台依令采集文字、視頻、圖片等新聞素材,從不同端口進入“內容庫”,經統一調度分類,再有序進入編輯係統,使“一次采集、分類加工、多元生產、多渠道傳播”的全媒體生產成為常態。
“相當於實現了軍事媒體生產工具的全新再造。”戴斌自豪地說,如今,一個集指揮調度、媒體資源共享、內容分發推送、產品績效統計等功能於一體的融合生產係統——“軍媒智雲”,正在加速建設。該係統建成後,將貫通媒體深度融合業務指揮鏈、數據鏈、服務鏈、傳播鏈、管理鏈,通過數據化、智能化手段,使中心及全軍新聞融合生產鏈條流暢、精準、集約、高效運轉。技術賦能,也讓傳統媒體煥發新活力。今年兩會,解放軍報再度隆重推出“全息軍報”,版麵不僅圖文並茂、內容豐富,還運用虛擬空間、XR等創新技術,讓主持人“來到”眼前,讓平麵報紙“動”起來。中心出版社推出的融媒書《星火燎原全集》,實現了紙、電、聲一體,線上線下同步,讓可讀、可聽、可視、可互動、可分享成為現實。晨光熹微,工位忙碌。中心采編人員又開始了緊張繁忙的一天,戰地記者從四麵八方傳到融合共享平台的信息,被第一時間送達大漠戈壁、高山海島、叢林沃野的座座軍營。一個個生動的強軍故事,吹響一聲聲嘹亮的強軍號角……
解放軍報微信發布
來源:學習軍團、解放軍報
編輯:劉妍
編審:張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