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滿懷新願景 迎接新春天——天津受災地區回訪記
2024-02-09 10:51:00  來源:新華社  
1
聽新聞

來源:2月9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吳黎明 邵香雲 白佳麗

售賣的春聯上寫滿了對新春的期盼,飄香的炒貨與烤紅薯喚起了童年的記憶,活魚在小販的叫賣聲中躍出了水麵,熱氣騰騰的煎餅果子攤前排著長隊……擠得水泄不通的天津市靜海區台頭鎮大集上,濃濃的“年味”彌漫開來。趕大集、買年貨,是台頭鎮老百姓年根兒最熱鬧的事。

站在離集市不遠處的革命橋上遠望,河道冰封,兩岸高高築起的堤壩依然記錄著去年夏天的那場“洪水大考”。去年7月底,海河發生流域性特大洪水,地處東澱蓄滯洪區的靜海區台頭鎮,成為此次抗洪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市唯一一個整建製轉移的鎮。20多天,黨員幹部官兵堅守抗洪一線,小鎮經受住了泄洪考驗。

商業開始紅火,村裏的百姓囤好了年貨開心過年。龍年春節到來,記者再次回訪曾經的受災地區,欣喜地看到,經曆洪災之後的百姓,正滿懷新的願景,迎接嶄新春天。

“龍年想賺更多的錢”

李玉琳的金軒飯店,開在台頭鎮建設村最繁華的主街上,是附近最大的飯店之一。年關將至,她與丈夫每天清晨六七點就開始了忙碌。

“今年過年,與往年過節的心情可不一樣。”李玉琳說,“這是洪水後的第一個春節,大家就盼個團團圓圓、熱熱鬧鬧。”

從正月初一到初八,李玉琳店裏十多個包廂早已訂滿。為了讓顧客吃上可口的年夜飯,她和丈夫需要提前備齊春節期間所需的全部菜品,梅菜扣肉、四喜丸子、燉肘子,都已經開始烹製,“我們今年還特意告訴顧客,還想吃什麼菜單上沒有的菜,隻要報得出菜名,我們就給做,為的就是讓大家開開心心慶祝春節!”李玉琳笑著說。

回想起去年突如其來的洪水,李玉琳仍曆曆在目。

去年7月底,海河發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東澱蓄滯洪區啟用,靜海區台頭鎮、獨流鎮、王口鎮等地26個村莊3萬餘名群眾被臨時轉移。李玉琳所在的建設村岌岌可危,她同家人隨著大部隊轉移到了臨時安置點。

“離開前,我拿手機拍下了一段飯店的視頻。當時心裏想著,不知道飯店能不能保住。”李玉琳說。一走就是二十多天,她焦急地每日從村裏傳回的視頻,以及新聞裏了解建設村的情況。

去年8月20日,隨著海河流域內洪水陸續安全下泄入海,村莊的交通、電力、供水、排水、通信等重要基礎設施逐步恢複,轉移安置群眾陸續返回家中。李玉琳急迫地推開飯店的門——一切如初!

“本來聽說,洪水團團把我們村和相鄰的3個村子圍住,差點就淹了進來。但政府決定一定要保住村莊,下了大力氣加固圍墊和堤壩,堵住了滲水和管湧,硬是守住了我們的家。”再說起時,李玉琳眼圈泛紅。

因為差點失去,所以更加珍惜。“過了這個年,一切都是新的開始。”李玉琳說,她的新年願望就是生意紅紅火火,兒子能娶個好媳婦!

距離台頭鎮不遠的靜海區王口鎮,是有名的“炒貨之鄉”。這裏聚集了300多家炒貨企業,年銷售額近百億元。去年的洪水,也讓王口鎮的炒貨企業一度停工。

  在天津市靜海區台頭鎮,一位老人在購買麻醬(2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劉四輩和妻子在王口鎮經營天津市永盛順達食品有限公司已經十餘年。小年那天,他發完最後一批“青豌豆”的貨,便關上了廠房大門,開始清點一年來的收入。

“好在洪水沒有耽誤太多生產時間,去年的銷售額有1000多萬元。”劉四輩說,洪水來臨時,他在政府的幫助下將倉庫中的全部原料進行轉移,最終洪水並沒有進村,趕在生產旺季前就複了工。

正與記者交談時,劉四輩的手機響起,是朋友詢問他是否還有炒貨,想過年送家人。“沒有啦,年前都賣完啦,過完年繼續生產!”劉四輩語氣愉悅,“龍年想賺更多的錢!”掛了電話,劉四輩笑著對記者說。

“盼著日子越過越好”

冰封的子牙河,在靜海區台頭鎮大六分村拐了個彎。河道十幾米外,就是老村支書朱廣新的家。

推開院門,一幅巨大的福字映入眼簾,幹淨的客廳裏擺放著供孩子玩耍的“籃球框”。今天,是4歲的重孫女來看望朱廣新的日子,一早他和妻子就忙活起來。

“今年我們都說好了,四輩人一起齊齊整整過個年。”朱廣新說著打開冰箱,裏麵的牛肉、羊肉、魚塞得滿滿當當,“這些天,一有集我們就去趕,為的是孩子們來想吃啥有啥。”

  在天津市靜海區台頭鎮,村民在查看冰箱裏的凍品(2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75歲的朱廣新,仍記得一個甲子前,靜海也遭過一場特大洪水。“兩場特大洪水我都趕上了,但這一次與那一次卻完全不同。”

“60多年前的那場洪水,整個村子都泡在了水裏,當時我家住的毛坯房全倒了。”朱廣新記得,那年的冬天十分難熬,老鄉們撿地裏的高粱燒了取暖,房子也遲遲難以重蓋。那個春節的記憶,是艱辛而模糊的。

  2月6日,在天津市靜海區台頭鎮,一位居民在選購糖果。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這次的洪水雖然大,我們也像60多年前轉移走了,但是回來後屋子卻‘完好無損’。去年洪水來的時候沒有想到,今年的春節還能在自己家過。”朱廣新說。

才剛臘月二十六,朱廣新就已經為孫子、曾孫們買好了紅包,塞進了新錢。“你捏捏,每個紅包都是500元!”朱廣新笑得開懷,“現在兒女們都有工作,孫子、曾孫們都聽話乖巧,我呀,就盼著老鄉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2月6日,在天津市靜海區台頭鎮,幾位女生在街上前行。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濃濃的年味,彌漫在天津去年洪水中的受災地區。在台頭鎮民生村,孫金芳燙了個時興的發型,正在家擦著窗戶。“洪水過後,我和丈夫沒了工作。在區裏集中辦的招聘會上,我們一起找到了工作,現在兩個人的工資加起來一月有1萬多元。”孫金芳說。

在位於天津市郊的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去年有一萬多畝田地被洪水淹沒。如今,小村早已恢複“元氣”,隨處可見喜氣洋洋的“中國紅”,街道兩邊的樹幹上綴滿了紅彤彤的小燈籠,有的農戶家裏沿街的窗戶上已提前貼上了火紅的吊錢和窗花。

  2月6日,當地居民在天津市靜海區台頭鎮趕集。

台頭鎮黨委書記蔣嶢介紹,截至目前,台頭鎮聯合靜海區人社局舉辦的專場招聘會中,121家津冀兩地優質企業向受災群眾提供了2166個崗位。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們就想讓老鄉們踏踏實實過好年!”蔣嶢說。

“新的一年有個好收成”

雖已立春,華北平原的風依舊帶著寒意。踏進大六分村普澤家庭農場溫暖的果蔬大棚,記者的眼鏡片上瞬間蒙上一層霧氣。

“瞧,這些西紅柿都是災後補種的,一個多月後就能上市了。”家庭農場負責人李強說。

李強是大六分村的種植大戶,自建了220多畝果蔬大棚。經營家庭農場多年,銷售、采摘生意紅火,種植的台頭西瓜、西紅柿等農產品常常供不應求。

  在天津市靜海區台頭鎮,種植戶在查看西紅柿的長勢(2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去年洪水來襲,位於子牙河畔的農場地裏開始滲水,即將收獲的辣椒、黃瓜一棚棚地被淹死。李強掏出手機,相冊裏仍保留著一張張當時的照片:一大攤水積在大棚入口、一串串辣椒“耷拉著頭”、淤泥沒過了雙腳……

“辣椒最怕水了,哪怕沒死,蔫了也不能賣了,損失了不少。”李強的語氣裏滿是心疼。

用10天的時間抽幹地裏的積水,又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平整、晾幹土地,修複受損的大棚。去年10月,李強終於播種下了災後第一批蔬果,期盼著能夠盡快挽回損失。

眼下,三個大棚裏的西紅柿和蘿卜已經成熟,不久就可以迎來豐收。早熟的60箱西紅柿和20多袋蘿卜,被李強運到了2024天津市民年貨節現場,一天時間就銷售一空。

“經曆了去年的大災,今年的收成有了指望。”李強在熱氣騰騰的暖棚中不停地忙碌著,汗水一滴滴澆灌在腳下的泥土裏。

除了堅韌“自救”,李強也感受到了來自當地政府的暖意。洪水退去後,政府幫他修好了進農場的道路,組織村民排水、複耕。瓜果蔬菜尚未成熟之時,鎮裏就幫他對接好了銷售渠道,隻等著成熟之後盡快售賣。

“政府的幫助讓我看到了希望,新的一年,期盼是一個豐收年!”李強說。

作為天津市重要的“菜籃子”保障基地之一,靜海區有序做好複耕複產,按照“退一畝進一畝”原則,鼓勵農戶搶抓農時恢複生產。目前,台頭鎮已完成冬小麥補種1.3萬畝、設施農業蔬菜補種2550餘畝。

走出普澤家庭農場,人來人往的集市剛剛散去,拎著大包小包的老鄉正準備回家,街道上飯店裏坐滿了客人……新春的序曲在這裏交織,百姓的新年願景正逐步成為現實。

標簽:
責編:王凰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