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強化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利用。藏在大山深處的非遺文化燦若星辰,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正在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力。
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刺繡這項古老的非遺手工技藝已經傳承了千年,如今,憑借著一針一線,彝家阿姐們繡出了新生活,走出國門的彝繡文化,也為鄉村振興繪出了新圖景。
雲南楚雄州直苴村,素有“賽裝之源,彝繡之鄉”的美譽,逢年過節、家有喜事,村裏的男女老少都會穿上親手縫製的彝族服飾,前來打跳,以示祝福。
非遺代表性項目彝族刺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李濟雁:要準備參加賽裝節,參加服裝秀,那些模特穿了肯定非常漂亮。給她們(繡娘)下的訂單,她們是整套的已經繡好了,做好了,一套差不多是4000多元。
記者:滿意嗎,這個價格?
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直苴村繡娘 李進翠:滿意。
走過了上千年曆史的彝繡,是彝族阿姐們從小就會的手藝。李濟雁5歲就開始跟母親學刺繡,如今已成為當地有名的彝繡非遺傳承人。近幾年,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一大批像她一樣的彝繡帶頭人漸漸湧現,村子裏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刺繡基地。
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曉麗繡品專業合作社社長 李曉麗:就像我一樣,從16歲才坐車,我都沒想到我能坐飛機,一次又一次去到北京、上海各種地方,也沒想過來我們縣城裏麵買房,但是做這個彝繡改變了我們很多繡娘的命運了。
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直苴村繡娘 李秀花:現在做方便多了,有訂單我在家裏做,彝繡方麵的純收入現在一年有兩萬來元。我們在農村,一兩萬元還是收入有點大(多),我們就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了。
產業化的發展讓彝繡不再隻是用於家庭聚會的手藝,繡娘們的作品也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千年彝繡因時而變 從“鄉村T台”走向“世界舞台”
2023年9月23日,在意大利米蘭時裝周上,伴隨著動感的音樂,40套蘊含東方美學的彝繡服裝閃亮登場,向世界展示了彝繡之美。
中國時裝設計師 吉承:這些中國的文化其實是跟國際沒有距離的,通過米蘭的這個秀場的發布,我們希望更多的人喜歡彝繡,認知到彝繡,讓我們的繡品變成商品。
彝繡時裝表演,對直苴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早在千年前,彝族賽裝節就在這裏上演,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鄉村“T台秀”。如今,彝族服飾因時而變,北京、上海、紐約、米蘭……彝繡的作品一步步從大山深處走向了世界舞台。
非遺代表性項目彝族刺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李如秀:不僅是賽裝文化,我們把歌、舞、樂都帶出去了。我們的刺繡已經走出國門,下一步我想把我們的團隊,百人不說,幾十人的團隊帶出國門,更好展現我們的刺繡,展現我們的文化。
2024年開年伊始,李如秀的團隊又接到了上海、浙江等地的賽裝表演預約。被更多人看見的彝繡,也為更多的村落打開了新的世界。
雲南外普拉村:彝繡煥發新生機 古村新人氣
外普拉村是一座建在石板上的村落,彝繡的走紅,為這座依山傍水的千年古村帶來了新的人氣。
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外普拉村繡娘 朱學翠:來,穿上。你穿上好漂亮呀!
四川遊客 王女士:挺好看。來,給我照相,趕快。比穿我的衣服好看。
四川遊客 郭女士:她們的民族服裝繡上這些,讓我們更加了解彝族人民的古樸的生活狀態,我覺得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
2017年,外普拉村被確定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在中國的首個示範村,通過技能培訓和創業賦能,村裏18歲以上女性在參加彝繡培訓後,都獲得了就業機會,拓寬了增收渠道。
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與時俱進的彝繡文化讓古老的村落煥然一新,小小的繡花針繡出了鄉村振興的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