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誌在正定工作期間,傾心關注古城保護、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一係列傳承延續曆史文脈的鮮活實踐,背後蘊含著深邃的理論思考和深厚的文化情懷。
◇習近平同誌在正定工作期間,為保護珍貴的曆史文物資源,正定實施了一係列強有力的文物保護措施,建立起利在長遠的文物保護機製。
◇2013年8月,在一份關於河北正定古城情況的報告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近年來正定古城保護工作。要繼續做好這項工作,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即切實保護好其曆史文化價值。”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堅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按照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的保護要求,全麵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產,堅持合理利用,推動古城風貌恢複提升、文旅深度融合,走出一條傳承創新之路。
◇“我們希望為古城配上現代‘裝備’,讓居民在古城中住得方便、住得舒心。充滿煙火氣的古城,既能讓外來遊客感受古城繁華,也能讓本地百姓樂享小城幸福。”
◇打造“榮國府”是正定領改革開放之先,以長遠眼光謀劃發展旅遊的經典手筆,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經典案例,被業界稱為旅遊業的“正定模式”。
◇大部分景點免票、停車場免費,降低或抹平馬路牙子,停車時輕鬆入位,景點之間有往來穿梭的免費擺渡車,景區座椅中間特意裝了小茶幾,行動不便的人可以方便找到共享輪椅……暢遊正定,遊客體會最多的是細節服務,感受最深的是舒適自在。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鳳雙 閆起磊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位於滹沱河畔的河北正定古城,迎來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市民遊客或漫步閑談於古城牆之上,或歌舞遊戲於陽和樓下,或端詳沉思於古寺古塔旁,或歡聚在市井古巷的煙火裏。
正定,這座再現“北方雄鎮”風貌的千年古郡,是一張河北文旅“金名片”,正在成為京津冀乃至全國的文旅“新熱門”。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吃水不忘挖井人’。”看著眼前的文旅盛景,正定古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於坪蘭這樣感歎。
在正定工作期間,習近平同誌傾心關注古城保護、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一係列傳承延續曆史文脈的鮮活實踐,背後蘊含著深邃的理論思考和深厚的文化情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地方考察調研時走進古城老宅、傳統街區,就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文化思想一脈相承。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堅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按照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的保護要求,全麵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產,堅持合理利用,推動古城風貌恢複提升、文旅深度融合,走出一條傳承創新之路。
如今,行走在正定,登得上城樓,望得見古塔,記得住鄉愁,曆史文化可感可知,古城古韻越來越濃。在古新交融、產城相融、城鄉互融中,百姓家園可商可居,為民新風撲麵而來。
堅定文化自信 保護曆史文化資源
正定古稱常山、真定,有“燕南古郡、京師屏障”之稱,曾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曆史文化名城。登樓遠眺,古街古樓、古寺古塔、古城古韻盡收眼底,古城中軸線、古建築輪廓線、城市天際線一覽無餘。
正定的靈魂在古城,古城的核心在曆史文化,曆史文化的載體在文物。源遠流長的曆史,為正定留下了瑰麗燦爛、風格獨特的文化古跡。正定現有1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600餘件館藏文物,文物數量與密集程度在全國縣級行政區十分罕見。
習近平同誌在正定工作期間,為保護珍貴的曆史文物資源,正定實施了一係列強有力的文物保護措施,建立起利在長遠的文物保護機製。
隆興寺,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宋代佛教建築群和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代以來,這座千年古刹曆經風雨剝蝕和戰亂災禍,古建築傷痕累累,一些地方損毀嚴重。
1984年,正定縣向上級爭取到一筆古建築修繕專款,對隆興寺的方丈院、天王殿、戒壇、彌陀殿等進行修繕和彩繪,在戒壇南麵修建界碑及牌樓,還在寺外修建起停車場,為遊客做好服務。
千年古刹得以重放異彩。時至今日,隆興寺仍是正定古城的驕傲和象征,吸引著萬千遊客前來追溯、感受曆史風貌。
為了讓全縣文物有一冊明細賬,正定對全縣文物進行大普查,縣文保所對古建築、古文物、古文化遺址劃出保護範圍,豎立明顯標誌。1982年,正定公布了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縣城建局製訂了文物現場保護規劃,納入全縣城建規劃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的重要理念,具有極強的前瞻性和係統性。他在正定工作期間推動開展的一係列富有開創性的文物保護工作,保住了這座文化古城的文物‘家底’。”正定縣老幹部、正定古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誌敏說。
科學指導,推動規劃先行。正定與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專業機構合作,用近3年時間,對正定的曆史文化、文物現狀、景點、景區、曆史風貌進行了深入詳實的考究、考察,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方針形成規劃方案。聘請單霽翔等知名專家,召開論證會100餘次,對古城保護規劃和項目方案嚴格論證把關。
修舊如舊,重現文物古風。2023年9月28日,正定文廟祭孔釋奠禮如期舉行。來自河北省內外的傳統文化愛好者、中小學生等社會各界人士300餘人在這裏致敬先賢,體驗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的儀式感、莊重感。
國家級文保單位正定文廟大成殿,是五代時期建築。近代以來,文廟周邊民居雜亂、道路狹窄。在古城風貌恢複提升行動中,正定堅持“本真”保護文廟現存範圍內的大成殿、東西廡、戟門,複建了欞星門、泮池、泮橋和南大門,恢複了文廟曆史格局。現在,這裏已成為遊客們體驗儒家文化、感受祭孔等傳統儀式典禮活動的文化場所。正定祭孔大典2019年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建博物館,讓曆史“說話”。“真定長樂”漢代瓦當,“安樂壘”五代殘碑,開元寺南遺址地層剖麵示意牆……走進2019年建成開放的正定博物館,不勝枚舉的文物令人思接千古。
“正定博物館的建成,讓文物‘有尊嚴、活起來’,走進百姓生活,正定古城的眾多文物資源得到了更好保護和更有效利用。”正定博物館館長朱誌輝說。近年來,正定建設起正定博物館、城牆博物館、元曲博物館等,“讓曆史會說話”,讓更多民眾從文物中感悟文化力量、增強文化自信。
創新發掘,拉近古今距離。在正定,文物與人相近,人與古建相親,古老與現代融合。
開元寺是正定古城“八大寺”中最古老的寺院,距今已有1400餘年曆史。2015年開始,正定啟動開元寺南廣場考古發掘,首次發現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七個曆史時期的連續文化層疊壓,出土了豐富的文化遺存。
為了讓文物與市民“親近”,正定沒有把古跡都圍起來,而是專門在考古發掘現場設置了一麵透明的超大玻璃幕牆。街上遊人可以透過玻璃罩直觀古井、古城牆、古街巷等七個曆史時期疊加的文化地層遺跡,身臨其境“一眼千年”,觸摸城市根脈。
正定隆興寺景區俯瞰(資料照片) 陳其保攝
秉持正確理念 建設魅力古城
自石家莊市主城區出發北行,越過碧波蕩漾的滹沱河,便可望見雄偉的正定古城牆和高聳的南城門城樓。城門上鑲嵌的“三關雄鎮”“九省通衢”匾額,彰顯古城昔日輝煌;城門內外,店鋪林立,叫賣聲聲,熙熙攘攘,盡顯今日繁榮。
人在古城中,是正定人的生活日常,也是正定古城的特色所在。開闊平整的甕城,是孩子們撒歡嬉戲的遊樂場。建在城牆“肚子裏”的正定城牆博物館,則成為人們了解古城形製與城牆曆史的好去處。
正定城牆有著悠久的曆史,為府級規製,規模宏大、布局講究。現存古城牆始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明代時改建為24華裏的磚城,設有四座城門和城門樓及四座角樓。四門均為三重結構,設有裏城、甕城和月城三道城垣,這種形製在全國範圍內少見。
清末以後,正定城牆年久失修。由於缺乏文物保護意識,當地一些居民常會拆下牆磚回家修房子、壘豬圈、建廁所,導致古城牆破壞嚴重。
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保護好古城牆,正定縣安排人員實地測量了古城牆的長度,要求縣城建局派專人看管。從此,拆磚拉土等破壞城牆的行為逐漸消失了。正定縣委、縣政府把古城牆修繕作為古城保護重點工程,持續修複南門係統,並對西門、北門和部分城牆實施現狀整修加固,努力讓古城牆恢複生機。
2013年,正定古城牆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修繕獲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
2013年8月,在一份關於河北正定古城情況的報告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近年來正定古城保護工作。要繼續做好這項工作,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即切實保護好其曆史文化價值。”
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認真落實總書記重要批示要求,在前期古城保護工作基礎上,按照“尊重曆史、保持完整、延續文脈、凸顯特色”的原則,啟動實施古寺群落修繕、陽和樓複建、榮國府周邊環境整治等24項古城風貌恢複提升工程。2019年底,工程全部完工,正定古城整體格局得以彰顯。
不搞大拆大建,正定精心嗬護古城“本真”。正定把握“以現狀整修和遺址保護展示為主,整體修複為輔”的工作總基調,不盲目複建,不拆舊建新,重保護、輕包裝,重整體、輕幹預,同步加強古城內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古城四個城門的恢複方式各有特色:對具有標誌性的南城門,遵循“原真性、完整性”原則,曆時2年進行遺址勘測、文獻查閱、數據采集、製圖,根據詳實數據進行月城、甕城、東西馬道等整體係統恢複。其他城門因殘缺程度高,采用修建遺址公園方式。恢複措施雖異,目的都是為了保護文物古跡的“本真”模樣。
強化法治護航,正定重視古城保護建設規範化管理。2019年9月,河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審查批準了全省首部古城保護專門法規《石家莊市正定古城保護條例》,確定8月24日為“正定古城保護日”,劃定曆史城區範圍,嚴控文物保護範圍及建控地帶內的建設行為,確保建築高度、體量、風格、色彩與古城風貌和諧統一,與古城風貌、文物古跡、曆史文化相適應。
健全古城功能,正定讓“城中人”在煙火氣中幸福安住。為了最大限度保留街巷原有的建築風格和風貌,正定按照“最小幹預、最多保留”原則對主城區的小街小巷提升整治,優化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公共配套,先後打造了南關古鎮、旺泉古街、陽和樓街區等特色旅遊街區,不僅成為本地居民日常生活消費常去地,也成為廣大遊客休閑消費打卡地。
地處其中的東門裏村,從原來逼仄的小街巷變成了開闊的商業街,村民居住的普通住房提升改造成古香古色的店麵房。“老百姓從古城改造中得到了實惠,幸福指數更高了。”居民周瑞景說。
“我們希望為古城配上現代‘裝備’,讓居民在古城中住得方便、住得舒心。充滿煙火氣的古城,既能讓外來遊客感受古城繁華,也能讓本地百姓樂享小城幸福。”正定縣住建局負責人說。
“正定百姓已經把古城作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這體現了文化遺產在現實生活中有尊嚴地複活,有價值地存在。”擔任正定博物館名譽館長的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如此評價。
遊客在正定古城雪景中拍照(2023 年 12 月 13 日攝)張曉峰攝
堅持“旅遊興縣” 蹚出發展新路
“金門玉戶神仙府,桂殿蘭宮妃子家。”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正定旅遊“名片”榮國府裏遊人如織,曲樂悠揚。府外的寧榮街上,不時能看到一對對戀人身著古裝拍攝婚紗照。
榮國府,是遊客來正定必打卡景點。榮國府景區旅遊的“長盛不衰”,源於40年前正定實施“旅遊興縣”的戰略性謀劃和開創性“落子”。
當時,正定提出了改革興縣、工業興縣、科技興縣、人才興縣、文化興縣、旅遊興縣的新思路,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把挖掘曆史文化、實施旅遊興縣作為一項重要戰略措施,多方籌措資金在正定建設拍攝基地“榮國府”,並修建榮國府旅遊景區。榮國府在建成當年的旅遊及門票收入就達1000多萬元,不僅收回投資還有盈利。
在榮國府帶動下,隆興寺等一大批深藏正定的國寶逐漸廣為人知,全縣迎來第一個旅遊高峰。
打造“榮國府”是正定領改革開放之先,以長遠眼光謀劃文旅融合的經典手筆,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經典案例,被業界稱為旅遊業的“正定模式”。
沿著當年確定的“旅遊興縣”戰略,正定縣堅持把曆史文化資源當作第一資源,一任接著一任幹,把實施“旅遊興縣”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結合起來,以文旅融合激活文化遺產活力,文旅產業成為強縣富民的支柱產業。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深度挖掘用好特色文化資源。如今,榮國府依然是備受青睞的影視拍攝基地。繼《紅樓夢》之後,《康熙王朝》《海棠依舊》等200餘部影視劇在此取景拍攝。
為豐富景區文化活動內涵,打造紅樓文化經典景區,榮國府相繼推出了遊客可以互動參與的“元妃省親”“黛玉進府”等紅樓文化特色實景演出。景區院落內增加了非遺展演、古裝遊園等表演內容,發揮榮國府傳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豐富遊人體驗。
——推動文化項目和非遺表演進景區,打造沉浸式旅遊新業態。在正定南城門甕城廣場上,經常能看到一對年齡相差懸殊的爺孫倆,帶領一眾少年學生敲起威風八麵、聲震四方的常山戰鼓。戰鼓響起,雄壯威武、氣勢磅礴、鼓點緊湊、高亢激昂。
這是常山戰鼓代表性傳承人張書社和孫女張安琪最興奮的時刻。常山戰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正定民間藝術的優秀代表。近年,正定深入挖掘特色民俗、老字號美食、民間藝術等非遺資源,引入文創企業,創新推出“行走式”觀演模式、“穿越感”情景體驗,賦予正定文化更大的吸引力。
依托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正定縣深度推進文旅融合、景城融合,形成“精品帶動、多點支撐、產業融合”旅遊發展新格局,成功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和河北首批旅遊名縣。初步統計,2023年,正定全年遊客量超過1500萬人次,同比增長189.04%;旅遊收入114.5億元,同比增長167.34%。
——完善旅遊基礎設施,用細節服務吸引全國遊客。隨著一撥又一撥遊客來到正定,古城停車壓力日漸增大。2017年5月,正定做出決定:縣委、縣政府帶頭,拆除縣城兩條主幹道沿街20多家機關大院圍牆,打開單位大門,向社會免費提供內部車位3000多個,單位內部廁所對外開放,開水間向路人提供飲用水。正定還利用拆遷拆違騰出的空間新建一批停車場,全城馬路台沿之上、沿街門店之前,統一施劃停車位。目前,全城免費停車位超過4萬個。
大部分景點免票、停車場免費,降低或抹平馬路牙子,停車時輕鬆入位,景點之間有往來穿梭的免費擺渡車,景區座椅中間特意裝了小茶幾,行動不便的人可以方便找到共享輪椅……暢遊正定,遊客體會最多的是細節服務,感受最深的是舒適自在。
“我們把文化旅遊業當作主導產業、支柱產業。沿著‘旅遊興縣’戰略指引方向接續奮鬥,努力蹚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正定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負責人說。
源遠流長的曆史文脈,是正定從古而來、向新而生、賡續發展的基因密碼。
沿著光輝足跡,牢記殷殷囑托。新征程上,古城正定將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進一步激發古城活力,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加快將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持續為高質量發展蓄力賦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內,專家在修繕壁畫(資料照片)陳其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