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新春見聞)“洋媳婦”當博主:用短視頻記錄中國鄉村生活
2024-02-03 09:5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1
聽新聞

中新社莆田2月2日電 題:“洋媳婦”當博主:用短視頻記錄中國鄉村生活

作者 葉秋雲

“HELLO,大家好,我是卡佳……”中國農曆龍年春節將至,“洋媳婦”卡佳特意穿了一身紅衣服,在鏡頭前揮舞雙手、滿臉笑容向觀眾打招呼。在她的直播間裏,“中國年·中國龍”的字樣格外醒目。

1月29日,來自烏克蘭的“洋媳婦”卡佳正準備出鏡直播。中新社 記者 呂明 攝

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山亭鎮西埔口村,來自烏克蘭的這位“洋媳婦”是家喻戶曉的名人。而在線上,她的抖音賬號“中國媳婦卡佳”更是擁有粉絲60多萬。

“我很喜歡中國,特別喜歡住在莆田,這裏的一切都非常好。”近日接受

中新社

記者采訪時,卡佳說著一口帶有“莆田腔”的普通話,“做中國人的兒媳婦太幸福了”。

2015年的夏天,在烏克蘭基輔大學讀大二的卡佳接到媽媽的電話,得知媽媽工作的工廠裏有一個中國小夥(廖銳傑)很不錯,媽媽讓她回烏曼見一麵。“我從小在烏曼的一個小鎮長大,很少看到中國人,所以挺好奇的。”卡佳說。

“第一次見麵的時候,我心裏一陣疑惑,為什麼工廠會有這麼年輕的小姑娘,是不是過來應聘的?”時隔多年,廖銳傑提及此,臉上還帶著些羞澀。

彼時,卡佳不會說中文,廖銳傑不會說烏克蘭語和英語。所以,兩人第一次見麵,還有翻譯Jonny在場。“那時的翻譯軟件比較落後,不能很好地將我們的對話翻譯出來。”為了跨越語言障礙,卡佳回到學校就開始自學中文,“我最怕學習漢語拚音聲調”。說起學習時的趣事,她笑眯了眼。

“之後的每個周末,我都從基輔回到烏曼和銳傑見麵。”就這樣,兩個年輕人越走越近,於2016年5月在烏曼舉行了婚禮。2022年他們一家回到莆田定居,卡佳現已完全融入中國鄉村的生活。

1月29日,廖銳傑和卡佳一家在家門口合影。中新社 記者 呂明 攝

“這個菜(生菜),拿來做沙拉,哇!一直說,我的口水都流出來了。”在家門口的菜地裏,卡佳一邊澆著水,一邊與記者聊著。

在“中國媳婦卡佳”的短視頻裏,卡佳種菜、澆水,跟著她的婆婆一起趕海、做美食......短視頻圍繞著她在莆田的生活日常來拍攝。她表示,希望把自己在莆田農村的生活記錄下來,讓海內外網友看看真正的中國農村。

位於福建沿海中部的莆田,是中國著名的僑鄉,莆田籍海外僑胞多達150萬人。卡佳說,村中四處可見的小洋樓,都是出門做生意的莆田人回鄉建造的,“第一次來的時候,被震驚到了”。

“我的閨蜜、朋友,看到我發的視頻都很高興。她們說,雖然聽不懂,但知道我在中國過得很好。”卡佳的視頻,將中國的飲食文化、傳統習俗等傳播到了烏克蘭乃至世界。

1月29日,卡佳和媽媽穿著一襲紅衣逛集市買年貨。中新社 記者 呂明 攝

莆田人的“年”從臘月十六的“尾牙”開始,一直到二月初二的“頭牙”才結束,長達40多天。卡佳把她的媽媽從烏克蘭接來莆田過年,並一起去逛集市買年貨。

在集市上,卡佳和媽媽流連於春節飾品攤點前,不時拿起中國結、紅燈籠等仔細端詳,愛不釋手。卡佳告訴記者,媽媽來中國非常開心,因為有很多美食,她婆婆做的莆田菜非常好吃。

莆田人長達一個多月的春節元宵民俗狂歡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十裏不同風,一村一習俗”。媽祖金身繞境巡安、壘桔塔做紅團祈福、擺棕轎跳火、千人千擔挑萬盤......負責短視頻拍攝的廖銳傑說,莆田過年的傳統民俗活動非常多,他和卡佳正準備推出一個民俗體驗類的視頻專題,集中展現莆田的獨特年俗。

“來‘中國媳婦卡佳’,跟著我一起體驗中國年吧。”卡佳說,這個春節,還會帶著媽媽去廈門、福州等地走走看看,帶她遊覽福建的美景,體驗福建的美食和曆史文化。(完)

標簽:
責編:史雪瑩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