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新春走基層丨江蘇連雲港:鄉村年俗覓鄉愁 “旅遊風”盤活了“振興路”
2024-01-31 18:19:00  來源:連雲港傳媒網  
1
聽新聞

“踩高蹺、劃旱船、看猴王表演……”“潮牌、清漿、豆沫糊特、麵疙瘩、炒米水、大鍋菜、鋤夾子……”這些贛榆人特有的節目、美食“高定”吸引了不少“老鄉”回家過年;家鄉新景象讓“老鄉們”眼前一亮,“鄉村旅遊+”衍生出豐富業態,促進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向縱深處發展;外地遊客則在這裏逛新春集市、賞民俗表演、嚐網紅小吃,感受記憶中“老家”的年味兒,回味“久遠”鄉愁。

村村有好戲 回村過大年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或許這就是回家過年的意義”“歡迎您踏上回家過年的旅程”……“回家過年”始終是中國人最深的鄉情,最濃的鄉愁。日前,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正式啟動“村村有好戲 回村過大年”係列活動,將通過精彩紛呈的活動安排,突出全區各村鄉村文化特色,豐富鄉村旅遊文化體驗,讓群眾過一個有品位、有滋味、有趣味的“年”。

在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前趙湖村廣場上,一場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文藝演出正在精彩上演,格外熱鬧。“舞龍、快板、雜技,歌舞”等節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村民親自參與編製、導演、表演,每個節目背後,都蘊藏著村民們的辛勤付出和深厚情感,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向歸來的遊子展示家鄉的發展和進步,讓他們感受到家鄉的繁榮和美好。

“今年從外地帶著孩子回家過年,好幾年沒回來了,沒想到家鄉變化這麼大,還有特色演出節目,最讓我驚訝的是‘美小村’,很多我們七八十年代的物件孩子都沒見過,非常新奇,也讓我們感覺像是回到小時候一樣,年味特別濃。”贛榆區金山鎮前趙湖村村民張穎說。

“傳統的小賣部、學生時代的教室、記憶中的大隊部、黑白電視機以及舂臼、磨盤等過去的糧食加工器具”,喚起了人們童年的美好回憶。美小村院內外掛起了大紅燈籠,提前為村民們營造出紅紅火火過大年的氛圍,環遊一圈不難發現,“美小村”由民俗文化村落、生態種植農場、遊藝拓展營地三大板塊構成。

贛榆區關心下一代委員會主任王學濟表示:“‘美小村’結合傳統文化改造鄉村的街區,既讓60後、70後感受到穿越時空的曆史記憶,同時又滿足了80後、90後乃至00後對我們農村現代文化的需求,這是一個集文化、農業和旅遊三位一體的好景點。”

“我們通過收集一些老物件,複原一些過去的場景,喚起大家對童年和過往年味的回憶。”80後返鄉創業者、“美小村”項目負責人李玲介紹說,春節期間,他們將圍繞特色年味文化體驗策劃推出一係列精彩的民俗活動。

“三下鄉”用心用情“民心工程”常態長效

“用心讀世事滄桑,魚龍變化,鉤沉曆史斤斤計。放眼望春光絢爛,桃李芬芳,錦繡前程步步高。”一副全聯36字巨幅大紅春聯喜慶亮相贛榆區塔山鎮計斤門,拉開龍年慶新春序幕。

贛榆區塔山鎮計斤門是2024年“城門掛春聯 江蘇開門紅”在連雲港揭聯的首站。今年是“城門掛春聯 江蘇開門紅”活動連續舉辦的第九年,在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下,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台、江蘇省楹聯研究會、江蘇省書法家協會聯合各地宣傳部門共同舉辦的跨界融合新年俗品牌活動,創造性地將650多歲的物質文化遺產明城牆和傳承千年的書法、楹聯、春節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完美融合在一起,打造出形式新穎的新年俗,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新時代年俗活動的融合創新,充分彰顯文化自信。

“我們的計斤城門依托180餘米古城牆遺址建設而成,此次計斤門掛春聯活動創造性地將千年古城牆物質文化遺產與傳承千年的書法、楹聯、春節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市民王玉英介紹說。近年來,塔山鎮在深挖“計斤曆史文化底蘊”的基礎上,豐富拓展現代旅遊元素,新建計斤園、漢土城牆遺址公園與計斤門遙相呼應,相得益彰。先後舉辦大型特色民俗文化節3次,承辦“三下鄉”等活動10餘場,以及舉辦掛春聯活動,目前已成為連雲港市民節假日、周末旅遊必選地和網紅打卡地。

為農、支農、惠農始終是“三下鄉”工作的核心所在,2024年贛榆區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暨“溫暖秋冬”文明實踐集中服務活動也在計斤門隆重舉辦,以稅務局、總工會、贛榆農商行、城管局、市場監管局、住建局、煙草公司等46家單位為代表的區“三下鄉”各成員單位滿懷真情、帶著溫暖為塔山鎮的老百姓送物資、送資金、送項目。“非遺展示、魚王拍賣、湖鮮品鑒、農產品展銷、送春聯”等46個活動同時開展,據統計,“三下鄉”捐贈現金、物資共計約52.2萬元、項目2600萬元。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鄉村遊”的火熱讓社會各界的目光更多的投入到鄉村,深入挖掘鄉村特色,“采摘園、農家樂、民俗小院”等“鄉村旅遊+”產業加速發展,“年味兒”主題的鄉村遊更是成為各地營造過年氛圍“整活”的新選擇。人們走進鄉村感受年味,鄉村特色走向社會大眾視野,“雙向奔赴”更有利於打造“鄉村遊”品牌,促進鄉村振興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贛榆區融媒體中心、曹瑩、張南寧、 秦梓鈞、李明懷)

標簽:
責編:孟濤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