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新春走基層|“我在海上修風車”——走近山東半島海上風電基地裏的年輕人
2024-01-30 15:31:00  來源:新華社  
1
聽新聞

趕著春節前最後一次風小的窗口期,吳鵬和同事王川又一次奔向“大風車”聚集的黃海海域。

“大風車”,即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十四五”期間,山東半島是我國重點建設的五大海上風電基地之一,成百上千的“大風車”在半島周邊的黃海、渤海組成幾何矩陣,迎風旋轉風輪,構成我國新能源建設的一道嶄新景觀。

同為28歲的吳鵬和王川,一個來自吉林長春,一個來自山東青島,都是國家電投集團山東海洋能源發展有限公司乳山場站的值班員。趁窗口期出海巡檢“大風車”,是兩人在場站值班外的最重要任務。

  吳鵬(左)和王川正在山東半島南U1場址海上風電項目海上升壓站巡檢。新華社記者張鍾仁攝

海風驅動風機運轉,但它“喜怒無常”,時常激起波濤,阻攔人員、船隻出海。因此,風小的日子就成了海上風電巡檢、維護的窗口期。

從場站所處的山東省乳山市出發,乘船兩個多小時,進入離岸20餘公裏的山東半島南U1場址海上風電項目。迎著落日,船停靠在項目的“心髒”——海上升壓站。這是一座穩立海上的鋼鐵建築,項目一期53台風機發出的電能全部在此彙集、升壓,再通過地下電纜送入陸上的千家萬戶。

  山東半島南U1場址海上風電項目海上升壓站的航拍。新華社記者張鍾仁攝

登上海上升壓站,巡檢開始。這裏麵積大、先進設備多,巡檢一直持續到晚上十點。“冬天海風大、窗口期少,這次離我們上次來有一周多了,也是我們春節前最後一次巡檢,所以想一口氣完成,這樣心裏踏實。”吳鵬說。

夜幕籠罩,海天一色,隻有“大風車”們閃爍著整齊的紅色信號燈,點綴長夜。升壓站是夜宿之地,年輕人們簡單吃口泡麵,原因並非條件艱苦。恰恰相反,休息室配套齊全,有海水淡化的直飲水、能處理汙水的衛生間、無線網絡、手機信號、廚房、宿舍、空調。

“我們隻是偶爾來住一下,吃泡麵就是節省時間。”王川說。因為技術先進,海上風電場全部實現“無人值守”,陸上的場站通過遠程監控、設備狀態監測,能實時掌控運行情況,人工巡查是為了多加一道保險。

  工作人員正在一台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內部連夜排查故障。(湯博文攝)

熱麵下肚,健談的吳鵬講起自己的經曆。最近四年,他參與山東半島三個大型海上風電項目建設。他指著廚房和宿舍的“海景窗”說,2021年他參與第一個項目,當時的海上升壓站休息室沒有窗戶,人在其中很難知道外麵是白天還是黑夜。但技術、設計快速迭代升級,項目一年一個樣,“數這次幸福指數最高”。

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快速發展,成為海上風電累計裝機規模最大的國家,驅動全球海上風電產業發展。這次同行的項目監理孟奧傑,同為28歲,來自河南的他已在全國6個沿海城市監理過海上風電項目。孟奧傑說,相比傳統能源行業,海上風電行業技術進步快,且新項目不斷,聚集了五湖四海的年輕人。

  檢修人員正要爬上海上風力發電機組,以進入其內部。(湯博文攝)

一同出海的項目總包方員工薛龍,生於1985年,是幾人中的老大哥。在火電行業工作多年的他,因為看好新能源產業前景,2022年從陸地來到海上,開啟人生新征程。“我想接觸一下新鮮事物,學到新技術。”他說。

這一蓬勃發展的新能源產業,不僅為年輕人創造大量就業,也讓他們在鍛煉中成長。“海上施工難度大,克服重重困難,項目一期去年11月並網發電時,成就感一下就湧上心頭。”吳鵬說,自己專門給家人打電話報了喜訊。

旭日東升。出海巡檢時,多艘大船停靠在不同風機旁。吳鵬告訴記者,那是國內多個風機廠商派出的專業維修隊伍,“風機在質保期內,由廠商保修。現在有將近100名工人正在維修保養風機,都是20歲出頭的年輕人。”

海上風電是風能產業的科技製高點,其維修是一門高技術含量工作。專程從福建趕來支援的廠商工程師何金亮,不日將啟程返回家鄉。“檢修都差不多了,忙完這次窗口期,大家都可以回去過個好年了。”他說。(記者李誌浩、張鍾仁)

標簽:
責編: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