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大道至簡,實幹為要。各行各業的人們接續奮鬥、砥礪前行,神州大地欣欣向榮、氣象萬千。即日起,江蘇新聞廣播推出《新春走基層》專欄,我們的記者將深入基層一線,在美麗鄉村挖掘振興經驗;走進春運一線,傾聽回家的故事;探訪快遞進村,關注年貨包裹的旅行……讓我們一同感受這個春天裏,堅守的執著、團聚的歡欣、期盼的熱切、奮鬥的神采!今天,我們一起關注《濕地裏的守望者》。
從東台市區出發,一路向東行駛,當建築和人漸漸稀疏,視野中隻剩下簡單的土地的顏色、天空的顏色、海的顏色時,條子泥濕地便到了。時值冬日,條子泥換上了冬裝。沒南遷的鳥兒在露出海麵的高地上啄食。
“郭晶郭晶。”“收到收到。”“720高地情況怎樣?”“沒有異常!”連日來的降溫,即使裹上厚厚的大衣也難以抵禦寒氣的侵襲,泥濘的灘塗之上,四周濕地的水區早已結上了厚厚的冰。一早,巡檢負責人張海龍拿上對講機和同事們開啟了一天的巡查,20公裏的海岸線,他和同事們要來回走上三四趟,春節期間也是如此。
“我們巡查主要就是看一下像這種荒地裏麵有沒有人活動的痕跡,然後看一看麋鹿在哪邊;這個季節也會具體看看雁鴉類分布的區域,像現在卷羽鵜鶘還好,它去的地方基本上人到不了;但是火烈鳥在的那個地方其實是比較醒目的,所以我們也會安排專門人員在周邊值守。”張海龍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在條子泥濕地有一片重要區域,那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嘴鷗的繁殖區,這裏也被大家親切稱為“幸福小區”,也是享譽世界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樣本”。張海龍邊走邊驕傲地告訴記者,在維護和巡檢的助力下,如今來這裏繁衍棲息的黑嘴鷗超過了一萬隻:“起初我們發現這一塊地方比較適合黑嘴鷗的繁殖,而且陸陸續續有一些黑嘴鷗過來。於是我們針對這塊地方做了一些輕微的人為幹預,比如圍上網把麋鹿和黑嘴鷗隔開,包括原來堿蓬裏麵會有好多互花米草,我們就人工進行挖除,讓黑嘴鷗可以在堿蓬裏自然生長,所以這裏現在也變成一個黑嘴鷗繁殖的集中地。”
要說到條子泥濕地的明星片區,不得不提“720高地”。
如果把條子泥濕地比作候鳥的國際機場,那麼這裏就是候鳥們的俱樂部。“在這下麵有個水泵,需要調節水位的時候,就通過這個水泵把水給排出去了。冬天的話,因為是雁鴉類的比較多,它們會遊泳。所以說現在這一塊就剩一個小角落是沒有水的,其他地方都把水給放滿了。”張海龍說。
經過生態修複和改造,這裏變成了能夠滿足各種候鳥個性化需求的高潮位棲息地。張海龍和同事們就要根據候鳥的遷徙情況,化身為“園藝師”和“保潔員”,定期清理雜草,保證水質的清潔度。
為進一部觀測鳥類,濕地還最新投用了AI監測係統,為的是能清晰關注每一隻到來的“貴客”,並能準確進行統計。“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監控探頭,就是我們‘720高潮位棲息地’的一個地方。這個係統可以自動識別鳥的一些信息,就是品種和數量之類的,點進去之後還會有一些鳥的介紹。”張海龍說。
對候鳥而言,遷徙是一場出自生存本能的“大冒險”,在跨越千山萬水的征程中,它們本能地選擇水草豐美、生態環境好的地方停歇、補給。條子泥這塊區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中心節點和關鍵區域。
近年來,得益於濕地修複力度的加強,以及張海龍們的堅守,條子泥濕地的鳥類種數已經達到410種,涉禽種類創世界之最,其中有8個種群數量突破了曆史紀錄。看到這樣的變化,張海龍的臉上浮現出了自豪又幸福的笑容:“在這兒觀測到的鳥兒數量和種類一年比一年多,我們看在眼裏,其實心裏也高興,感覺自己的工作沒有白做!如今這邊也吸引了一些攝影愛好者和鳥類的愛好者,包括一些誌願者、鳥類專家,普通遊客過來我們也安排了講解,科普一些鳥類的基本知識和一些濕地的概況。”
記者手記:
大海無言,群鳥有心。正是有張海龍這樣一群“不回家的人”默默地伴著濕地,守護濕地,每到候鳥遷徙時節,珍稀鳥類才更願意闖入我們的鏡頭,它們或翩翩飛舞、或嬉戲覓食、或靜謐休憩,每個畫麵都充滿著詩情畫意。近年來,江蘇以保護修複為重要抓手,全麵提升河湖生態治理水平,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正徐徐展開。
(江蘇新聞廣播/張君儀 薑奇卉 編輯/汪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