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年貨市場開始忙碌起來。各地舉辦豐富多彩的年貨節等促消費活動,增加品種、保障供應,更好滿足消費者的節假日需求。
菜籃子量足價穩
愛媛果凍橙、丹東草莓、智利車厘子、江蘇太湖大閘蟹……在北京新發地市場,全國各地的美食蔬果紛紛上架。“榴蓮大王”毛勇習告訴記者,目前計劃在產地倉儲備2.5萬噸榴蓮,春節期間預計每天銷售超150噸,穩定供應北京超過25%的商超、果蔬連鎖店。
作為首都市民購買鮮活農產品的重要渠道,新發地市場提供購買傳統年貨和特色農產品的一站式服務。新發地市場總經理張月琳表示,目前市場已基本實現“走進新發地,吃遍全中國”的目標。春節期間,將有2000家商戶駐守市場,對土豆、洋蔥、大白菜等9個品類3000噸菜品進行輪換式儲備,根據監測動態調整投放,保障供應充足可控。
“今年聚焦‘貨、場、人、車’四大要素和‘產、銷、保、供’四大環節,製定保供貨、保運輸、保交易、保配送的‘四保’應對機製,確保極端天氣和重要節日期間,新發地市場蔬菜水果供應量足價穩。”相關負責人表示,新發地市場主動對接冬季蔬菜主產地,建立溝通聯絡機製,同時積極聯係主要種植基地,增強貨源調配能力。
位於海口市瓊山區的南北水果市場是海南最大的水果批發集散地。記者近日在該市場看到,紅彤彤的紅富士蘋果、鮮豔欲滴的番茄聖女果、甜蜜誘人的砂糖橘……全國各地的水果品種應有盡有,銷售商、選購商、市民遊客前來洽談購買,人氣火爆。
反季節生產優勢,使海南成為全國人民冬季的“菜籃子”。每到冬季,一輛輛滿載芒果、椰子、辣椒、茄子、豆角等新鮮蔬果的大貨車,源源不斷跨過瓊州海峽,駛往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海南在反季節蔬菜方麵有獨特優勢,是冬天北方老百姓餐桌供應的保證,全國各地都來選購。”芒果批發銷售商魏永月這段時間十分忙碌,“海南各大水果銷售商都備足了貨源,保證全國各地的購買需求。”
年貨節激活消費
“海南不僅風景美、天氣好,而且免稅店裏都是時尚大牌,優惠活動也很多,正好買些免稅品帶回家過年。”遊客王群一邊說著,一邊將心儀的護膚品放進購物籃。近日,記者來到位於海口日月廣場的免稅店和海控全球精品免稅城,看到各大免稅店裝飾一新,節日氛圍濃厚,前來參觀選購的市民遊客絡繹不絕。
海口市商務局聯合多家銀行,自1月18日起發放海口市第二輪數字人民幣離島免稅消費券,共計422.69萬元。年貨節消費券也於1月20日開始發放,共發放31441張年貨節專場消費券,共計147.92萬元。此外,各家免稅店紛紛推出年貨專項折扣,最大幅度讓利消費者。
1月18日,“龍騰宋韻 潮購新春”2024浙江年貨節在杭州餘杭區浙江食品市場啟幕,上萬款全國對口地區和浙江山區的自然好物、海內外優選潮流精品,在金融消費補貼和網絡平台助力下,走進百姓生活。
“消費幫扶”是本次浙江年貨節的一大特色,旨在助力鄉村振興。活動現場,新疆、西藏、青海等7省份和浙江山區26縣的展區人頭攢動。新疆阿克蘇蘋果、西藏犛牛肉、青海枸杞花蜂蜜等對口地區特色商品、農副產品和地方特色美食與消費者麵對麵,貨品新鮮、價格實惠,實打實提升了年貨市場含金量。
創新滿足新需求
焊接、裱糊、美化……1月18日,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六合絲廠新春藝術彩燈會籌備現場,工人正在抓緊趕工。從2月2日至2月29日,彩燈會將舉行新春煙火秀、漢服體驗、猜燈謎等10餘場活動,“品年味、購年貨、鬧新春”,打造“美食+購物+旅遊+文化”的區域消費場景。“春節期間,全區300餘家經營主體將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展50多場城鄉聯動促銷活動,涵蓋1500餘種商品。”高坪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局長明剛說。
“新開櫃的智利車厘子,現拍現發、閃送到家,上鏈接!”第二屆新發地年貨節暨集采集配節在北京新發地農產品博覽中心開幕,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商家正在直播。年貨節增加了“年貨直播”板塊,市民足不出戶也可以“身臨其境”、線上選購。新發地轉型升級指揮部副指揮長張賡正介紹,“2024年新發地市場仍將持續聚焦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拓展業態,將一批‘大王’‘大戶’打造成為直播帶貨能手”。除了傳統年貨,新發地還設置了一些創意和特色產品區域,如豬肉白菜組合、淨菜鮮切菜組合、進口水果大全、精品水果薈萃等。
近些年,隨著“80後”“90後”開始接手置辦年貨、做年夜飯,年貨發生了新變化。叮咚買菜在年貨品類的開發上在尊重傳統的同時,通過定製研發,讓年貨的造型和口味更加年輕化。比如,針對南北方都愛吃的八寶飯,叮咚買菜在保留往年傳統爆款的基礎上,開發了一款更適合年輕人口味的“小團圓八寶甜盒”,成為年輕人的新選擇。同時,重點定製一款手工包製、集五種口味於一盒的“五福臨門珍味五彩海鮮水餃”,非常適合過年期間擺上年菜餐桌。上線僅3周,銷量已接近1.5萬份。
老字號也玩出了新花樣。西泠印社、喜得寶、朱府銅藝等不斷推陳出新,知味觀、周生記、樓外樓、丁蓮坊等30餘家浙江老字號齊聚一堂,通過國潮消費、品牌創新、非遺體驗等方式,彰顯老字號的新魅力,發掘消費新供給、滿足生活新需求。
(經濟日報記者 楊學聰 潘世鵬 李 景 李治國 劉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