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廣東湛江東海島,中國首例重化工行業外商獨資項目——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項目首批裝置宣告竣工。這也標誌著這一總投資達百億歐元的外資重大項目在廣東邁進堅實一步,對廣東外資外貿而言,則更具標誌性意義。
就在不久前,廣東也公布了去年全省外貿數據:進出口實現增長0.3%,並以總值8.3萬億人民幣繼續位居全國第一。
看似尋常最奇崛。對於已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外貿第一大省”的廣東而言,以往的高增速,讓“0.3%”的增幅看起來並不突出。不過,放在外需走弱、世界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的國際貿易環境大坐標中,廣東外貿能穩住陣腳卻殊為不易。
曆數過去一年廣東每一季度的外貿數據,或許更有“成如容易卻艱辛”的體會:即使到了2023年第三季度,廣東前三季度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仍然微降0.1%,最終在全年收官之時實現“逆勢上漲”難度更可見一斑。結合廣東龐大的外貿體量,我們才更能讀懂這條持續上揚的曲線背後的曲折。
2023年的外貿“大數”已塵埃落定。在更細致、複雜的經濟數據中,我們能從“小數”裏讀出哪些趨勢與新意?
13萬家 民營經濟如何支撐“穩的局勢”
“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在廣東的外貿大格局中,挑大梁者,則必有民營經濟。
與去年全省外貿數據同時公布的,還有2023年廣東民營企業進出口數據:去年,廣東有進出口業務的企業數量首次突破13萬家,同比增加9.4%。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在這當中,民營企業數量占比超過八成。
而另一組數據則更能體現民營企業在廣東進出口大局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民營企業進出口達5.04萬億元,占進出口總值的60.7%,提升了3.3個百分點。“穩”中更有“進”,為實現總體數據正增長作出了紮實的貢獻。
從率先出海搶訂單、到“新三樣”拉動出口新業態,再到跨境電商率先在大灣區蓬勃發展……在過去一年中,在事關廣東外貿發展的關鍵節點中,無一沒有民營企業的身影。
而廣東,則在去年年初就開始接連出台促民營經濟發展相關措施。最新數據顯示,廣東經營主體數已經超過1800萬戶,外資企業總量、民營經濟主體總量均居全國第一。政府“撐”民企發展,民企則“撐”住了廣東外貿的“基本盤”。
民營企業數量快速增加,更關鍵的作用在於推動貿易結構跟隨國際市場所需進行靈活調整和優化:過去一年,廣東以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電動載人汽車為代表的“新三樣”出口合計增長高達33.7%——這說明外貿體量龐大的廣東雖然“船大”,卻能靈活“掉頭”。背後的動力,正是數量同樣龐大的民營企業創新實力迸發注入的新動能,同樣也為廣東外貿市場引來“活水”。
1% 新興市場如何帶來“信心市場”
新年伊始,一列滿載化工品的海鐵聯運班列於5日從宜昌東站開出,3天後抵達廣州南沙港,通過南沙港海運出口至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泰國林查班港。大灣區再次牽起共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與我國中部經濟區新的“姻緣”。
站在港口看出口,貨如輪轉,班列穿梭不斷,國際航線密織,一派繁忙。放眼過去一年,廣東僅開行的國際貨運班列1258列,同比增長約30%;開行列數首次突破千列大關。
2023年,廣東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3.04萬億元,同比增長1%。
1%,毫無疑問是個“小數”,單純從增長速度上看,這樣的數據更隻能稱得上“中規中矩”。不過,孤立地觀察數據往往容易忽視其背後釋放的積極信號:過去一年,廣東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值占進出口總值已經達36.6%。其中,對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進出口則達到了分別增長7.5%和3.9%。因此,1%看似隻是數據增長量上的一小步,卻有著“積跬步,致千裏”積極意義:過去十年,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量最大、雙向投資最多的省份,並且仍在持續增長,新興市場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溢出效應”愈發增強。
這在被譽為“中國外貿風向標”的134屆廣交會上,能夠得到更加清晰的印證:在本屆展會上,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采購商到會人數占比從50.4%提升到58.1%;進口展累計吸引了70個共建國家2800多家企業參展,占比超過六成。湧動的人流、踴躍的展商、熱切的交談.....無一不在折射著新興市場對中國市場機遇的期待與信心。
錨定發展新興市場,廣東人一樣敢為人先,以快製勝:廣東省內海關在全國率先開展跨境電商零售出口跨關區退貨試點,創新打造全球中心倉支持出口貨物多模式拚箱出境;全麵實施“鐵路快速通關”……貨暢其流,越來越多“新興市場”積極轉化為“信心市場”。
13.3% 見微知著裏看“新的趨勢”
“小數”中不僅“藏”著值得分析研判廣東外貿形勢的“密碼”,更釋放著廣東外貿大局的新信號。
在當天公布的眾多數據中,有一組數據頗為亮眼:2023年廣東出口農產品1309.1億元,增長13.3%,占同期全國農產品出口總值的18.8%——農產品出口,儼然成為廣東外貿過去一年的新亮點。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副主任溫珍才在新聞發布會上,甚至用“強勁”二字描述過去一年廣東農產品出口情況。
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廣東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荔枝種植園考察,指出:“荔枝產業要發展,不解決保鮮問題不行。”總書記對當地負責同誌說,“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條重要途徑,要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麵振興。”
過去一年,廣東全力攻關荔枝保鮮技術,在儲藏、運輸等領域致力於讓嶺南佳果飄香海外。更從源頭出發,育成“井崗紅糯”等質優、耐儲運的優良荔枝品種,果皮鮮紅、味道清甜,更耐貯藏的“井崗紅糯”成為去年最宜出口的荔枝品種,足跡新加坡、加拿大、荷蘭、英國。由每一顆荔枝、荔枝背後每一位荔農,都在耕耘中紮紮實實為廣東外貿作出了沉甸甸的貢獻。
“我們要繼續在農產品深加工、在補鏈延鏈上做‘大文章’。”廣東省農業廳廳長劉棕會認為,從小小荔枝出發,廣東農業正吹起一股“工業風”——立足雙循環發展格局,廣東除了依托深化農產品市場體係建設,還依靠廣東工業優勢,廣東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廣東農產品產業鏈越來越長,網紅產品“上新”速度越來越快。
從徐聞菠蘿到廣東荔枝,從金鯧魚“嶺南冬捕”到特色辣椒品種走紅,順利打開海外新市場。今年,廣東特色農產品相繼在海外“出圈”的同時,更隨著跨境電商、大宗貿易的暢旺順利實現了“出海”。
在危機中育新局,在“小數”中觀“大勢”。展望今年,外貿大省廣東麵對的外部環境依然風高浪急。但我們依然能從一組組新數據中挖掘正在孕育的新動能。滴水藏海雖小,卻能彙聚成奔流向前的動力。滄海橫流間,唯新者進,麵向澎湃南海,廣東奮楫不息!(總台記者 郭翔宇 林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