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要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上先行一步,讓互聯網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作為中國互聯網對話世界的窗口,烏鎮曆經十年沉澱,梳理了一個全新的奮鬥坐標:打造烏鎮“國際互聯網小鎮”,劃定了互聯網總部會展區、互聯網文旅展示區、互聯網生活示範區、互聯網產業集聚區、互聯網教育集聚區和數字農業集聚區六大區塊,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和期待。
這是一次沒有參照係的新征程,烏鎮將如何邁好關鍵一步?即日起,浙報集團嘉興分社聯合桐鄉市委宣傳部、烏鎮鎮共同推出係列報道,全方位聚焦烏鎮“國際互聯網小鎮”建設的新動態、新成效等。今天,我們把目光聚焦到數字農業集聚區。
橫港未來鄉村、烏鎮國際互聯農業博覽園科技中心、高標準農田樣板區……在烏鎮“國際互聯網小鎮”規劃的板塊中,數字農業、數字鄉村的發展也作為關鍵一筆,依托現有的項目、業態和技術,勾勒出數字農業集聚區的新版圖。
數字賦能,描繪鄉村新圖景
在鄉間田野體驗植物拓染;在木工坊製作木質小動物;大人和小孩分工協作,燒好一鍋香噴噴的野米飯……一到假期,橫港村便成了親子遊玩的熱門景點,大家聚在一起,感受親近自然帶來的樂趣。
橫港村位於烏鎮鎮東南部,村域麵積3.93平方公裏,距烏鎮景區5公裏,東鄰烏鎮大道,西接姚太線。
近年來,橫港村基於優越的生態基底,借助藝術和設計的力量,開展“微改造,精提升”,有序進行點狀開發,橫港書院、橫港別院、莫奈花園、鄉村民宿等新型業態陸續落成。
如今,通過文化喚起鄉愁,以藝術活化鄉村,橫港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國際藝術村”。
改變,還要從十年前說起。2013年,借著“三改一拆”的東風,橫港村的畜禽養殖棚舍陸續拆除,經過複耕後的土地也恢複了原有功能。三年後,奧雅設計入駐橫港村,以“修舊如舊”的方式保留村莊原有的建築風貌,讓“藝術介入鄉村”。
蝶變,悄然間就發生了。破舊鴨棚變身醜小鴨驛站,這裏既是遊客服務中心,也是小型會務、親子活動體驗的場地,經常會舉辦音樂會、藝術沙龍、生日會等活動;在莫奈花園,除了賞花散心,還會不定期舉辦充滿趣味的植物課程、花園婚禮、花園下午茶等活動;在橫港自然大課堂,孩子們還可以體驗藍染、陶藝、烤麵包、做手工、鮮花餅製作。各類趣味項目,使這裏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橫港村通過“微改造、精提升”,保留了鄉村原有的肌理和建築風貌,也打造了新的亮點。比如,適合開展培訓和召開會議的橫港書院,以及庭院式的鄉居民宿等等,這些為打造美麗經濟打下了基礎。
橫港別院民宿由原有民房改造而成,兼顧了鄉村原汁原味與民宿的方便舒適。目前共有4棟民宿,每一棟每一層都設置了共享休息區,並給住宿的客人提供免費的茶水和小食。
宿一方院子,享一處詩意。兩幢民宿中間的巷子裏,還擺放著許多老物件,你可以坐在院中古木做的桌子凳子上,細細品味村裏的慢時光。
此外,不定期舉辦的青禾集市、橫港鄉市、鄉村一日遊等活動,也帶動了當地文創旅遊商品的銷售,三珍齋醬鴨、董家茭白、烏鎮文創的紀念品等都受到了遊客們的歡迎。
“未來,橫港村將進一步推動文化、農業、互聯網與旅遊等產業的深度融合,走出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奧雅集團有關負責人說,未來將以鄉村藝術為特色,打造係列文創產品,升級鄉村數字設備,同時通過互聯網平台推廣宣傳鄉村文旅教育,探索數字技術與互聯網在鄉村的實際運用,打造數字農業集聚區一抹亮色。
擁抱風口,打造智慧農業樣板
聚焦鄉村振興,數字農業集聚區還將高質量打造數字農業產業園,建設集豐產豐收、美麗田園、綠色生態、智能智慧為一體的“三生融合”示範樣板區。烏鎮國際互聯農業博覽園科技中心就是其中重要的板塊,已完成博士後工作站的建立,將依托烏鎮峰會打造集科研示範、成果展示、研學科普為一體的國際互聯農業科技中心。
清早,我們走進烏鎮國際互聯農業博覽園,巨大的玻璃溫室內,種植著多達26個品種的小番茄,采摘機器人來回穿梭采集室內環境數據,紅外探頭實時檢查番茄的品質......依托5G技術和互聯網大數據管理,實現了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鏈條數字化技術支持,突破了傳統農業依靠人力發展的模式瓶頸。
在千裏之外的山東,浙江道濟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桐鄉烏鎮國際互聯農業博覽園負責人董永澤,正在手機上查看每一株植物的長勢情況,並通過大數據計算,結合土壤元素含量、溫濕度等情況科學地做好一天的農作物種植管理。
今年55歲的董永澤是浙江省內為數不多嚐鮮5G的農創客,在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期間,董永澤推出了5G小番茄,瞬間走紅,已經被全國各地的種植戶所熟悉、認可。
“智慧農場”裏滿滿黑科技。在這裏,高速度、低延時的5G技術讓園區實現溫控、補光、水肥等全程精細管理;內外部環境傳感器可全自動采集農作物的重要環境信息,為作物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和經驗支持;烏鎮智慧農業平台滾動播放各項農業監測數據,為農作物種植提供有效參考……智慧農業讓傳統的農業種植和現代的農業科技碰撞出火花。
智慧農業也是不斷迭代的過程。董永澤精心打造的首個高山蔬菜種質資源庫,篩選收集適合高山地區、長三角地區種植的農作物種質資源10大類3000餘份,資源庫與數據庫建成落地並實現互聯共享,支撐區域內種業高質量發展;全國首台設施農業全要素數據采集智能機器人也在博覽園上崗,實現全天候工作,全方位采集數據,實時回傳大量清晰的圖像和視頻,也可通過VR進行遠程會診、遠程教學等。
擁抱數字化,更需要打破傳統思維。隨著短視頻和網絡直播的興起,2022年,董永澤開出了個人視頻賬號“老董種地”,開始將“智慧農場”、現代農業技術、高品質農產品等,用視頻和圖片記錄下來,再通過“老董種地”抖音平台發布出去。此外,他還在網上教大家如何科學種植,每天回答來自全國網友的各種留言、問題,收獲粉絲數十萬。
在今年的烏鎮峰會召開前夕,我們在烏鎮也見到了老董,如今,他正帶著做強智慧農業的大夢想在全國奔走,他感到十分充實。他說,在烏鎮收獲了很多的啟發和經驗,要繼續借助烏鎮的風口效應,開拓智慧農業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