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名氣響了、生活“潮”了、鎮區美了……峰會十年,看烏鎮蝶變
2023-11-04 10:42:00  來源:杭州日報  作者:陳立平 張世新  
1
聽新聞

邵雲參與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籌備工作的證件

烏鎮夜景。烏鎮景區供圖

11月8日,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將開幕。今年是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舉辦的第十年。十年間,互聯網因子深刻地改變了烏鎮,也為這個水鄉古鎮的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紅利。

“現在出去旅遊,我介紹自己是烏鎮人,對方馬上說知道。”今年76歲的烏鎮居民邵雲感慨,一個小鎮能擁有如此大的名氣,得益於世界互聯網大會這張“金名片”,“十年前,烏鎮以茅盾故裏、旅遊名鎮聞名,如今大家介紹家鄉,都把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舉辦地放在前麵。”

當“從前慢”的烏鎮迎來互聯網生活

“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木心的這首《從前慢》,描寫的是烏鎮過去的慢時光。

如今的烏鎮,長街和賣豆漿的小店依然在。不同的是,去小店買完豆漿的顧客,回家坐的也許不是烏篷船,而是無人駕駛的智能車;走在鋪著青石板的長街上,還能見到正拿著手機做直播的老太。水鄉古鎮的慢時光和互聯網的快生活,在這裏形成了奇妙的結合。

在邵雲身上,同樣體現著這種“快”與“慢”的結合。盡管年過七旬,但互聯網早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的微博上,保留著曆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珍貴影像,記錄著這個小鎮發展的點點滴滴。記者注意到,這個名為“浙江老田埂”的微博號,粉絲數已近十萬,發布的微博超過11萬條。

其中一條2014年發布的微博上,放著一張特別的工作證——這是邵雲參與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籌備工作時留下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前來參加展覽的還是支付寶、二維碼這些現在早就不稀奇的東西。那時候還沒有人臉識別,出入都要靠紙質的工作證。”邵雲回憶。

十年過去,世界互聯網大會越辦越火,參展的互聯網“黑科技”也越來越多——VR頭盔、AR眼鏡、人工智能機器人……讓每年都去逛展的邵雲大飽眼福。今年他還去烏鎮體驗了一把百度推出的“蘿卜快跑”無人駕駛車,“車開得挺穩,車上還有應對突發情況的安全員,我跟他聊了一路。”

在烏鎮,像邵雲這樣的“高齡網民”還有不少。85歲的烏鎮老太胡暉曾是一名越劇演員,退休後依然保留著唱戲、跳舞的愛好。接觸互聯網後,她把跳舞的地方從小區搬到了抖音等直播平台上,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老太”。在胡暉的手機上,支付寶、微信、淘寶、京東、抖音等應用擠滿了界麵,修圖軟件和網購玩得比年輕人都溜。

“鎮區景區化”後,年輕人紛紛回鄉創業

對老一輩的烏鎮人來說,也許並非人人都能接受日新月異的互聯網“高科技”,不過,世界互聯網大會舉辦十年來,烏鎮人居環境的改變卻是有目共睹。

十年前的烏鎮,由於烏鎮景區主要由商業資本開發運營,資金集中用在景區內部,既迅速提升了景區的麵貌,也在客觀上拉大了景區與外麵的差距。“在景區,廁所都是五星級的,一到外麵,遊客連下腳的地方都找不到。”曾在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特別顧問的邵雲回憶。

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落地,讓烏鎮迎來了改變的契機。當地以“鎮區景區化、景區全域化”為重心,大刀闊斧地開啟環境麵貌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烏鎮景區上繳稅收的市得部分60%返還給烏鎮旅遊公司用於景區內部環境持續改造,40%返還給烏鎮管委會用於景區外圍環境整治。

環境好了,從烏鎮走出去的年輕人也看到了世界互聯網大會帶來的良機,紛紛回鄉創業,烏安鏈信息科技(桐鄉烏鎮)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誠就是其中之一。他為烏鎮開發的“食安封簽”可以通過溯源碼幫助用戶追溯外賣的貨源、渠道、是否開封等信息。如今,這項技術已經被各大外賣平台廣泛使用。

眼下,小小的烏鎮已集聚了上千家數字企業。以此為契機,當地正大力推進建設烏鎮“國際互聯網小鎮”,進一步發揮世界互聯網大會紅利,打造世界一流的互聯網產業集聚地。

標簽: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
責編:李暘 易保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