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依托文化和生態優勢發展旅遊產業,成為不少經濟基礎薄弱鄉村的選擇。“村超”“村BA”的熱情點燃了整個夏天,提供了一種全民參與的內源型鄉村文旅模式;鄉村民宿、親子研學、特種兵旅遊等一批新業態落地,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帶來新氣象。所謂內源型鄉村文旅模式,就是充分發揮本土優勢,可持續性培育地方文旅內生動力,讓遊客感受最原汁原味的本地特色。
鄉村振興,關鍵在於人才振興。發展內源型鄉村文旅,要立足於人才優勢,通過培育、引進、挖掘一批優秀人才,全麵統籌規劃,發揮多元人才力量,激發鄉村內生發展動力,形成可持續健康發展。
要強化鄉村基層領導,提供組織保障。基層黨組織是群眾致富的領路人,鄉村要振興,就要把基層黨組織建好、建強。要從日常管理、民主監督、工作考核、激勵保障等方麵製定具體措施,構建科學規範、管理民主、充滿活力的鄉村幹部管理機製,用製度激勵鄉村幹部、以關懷凝聚人心。加強鄉村基層幹部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管理素質和能力,增強領導能力,提升鄉村治理水平。針對鄉村文旅產業發展需要,可邀請行業內的專家、學者,給鄉村基層幹部培訓文旅專業知識,幫助分析本地文旅資源優勢,因地製宜,係統謀劃鄉村新文旅產業發展規劃。
要引進新文旅商業人才,增強鄉村文旅產業運營力量。鄉村文旅屬於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更側重於商業服務,需要大量懂文化旅遊、了解鄉村經濟、有商業經營頭腦的人才。各地可結合產業的發展需求,製定人才培育計劃,提供培訓課程、實踐機會和資金支持等,通過與高校、研究機構合作,邀請專業人士授課或提供實踐指導,幫助新文旅人才快速成長。以項目化經營模式打造鄉村文旅產業,通過招聘、人才引進等方式,吸引優秀的文旅商業人才加入運營團隊,實現專業化運營。出台鄉村文旅產業發展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吸引商業人才關注鄉村市場,投資鄉村文旅產業,將經驗和資本帶入鄉村,結合本地優勢,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旅項目,推動鄉村文旅提質升級。
要重視從本地農民中挖掘培養人才。麵對城鄉差距等現實問題,實現城鄉均衡發展,需要強化以農民為主體的在地化組織生產經營,實現經營收益本地化,保障在地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因此,在發展鄉村文旅產業時,不能隻靠外來人才,而要重視挖掘培養本土人才。各地政府可與當地企業、學校等合作,共同開展鄉村文旅在地人才培育計劃,實施委托式定向教學,為農民提供更多培訓機會和資源,在農民中培養一批懂鄉村、懂網絡、懂市場的新農商人才。鼓勵農民積極參與鄉村文旅產業的發展,打造直播帶貨、新產品開發、文旅市場推廣等產業鏈條,讓本土人才各盡其職。各地政府牽頭組織開展實踐活動、創業比賽等,鼓勵當地農民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組織開展文化交流、人才互訪等,加強與其他地方的合作與交流,逐漸提高農民的專業素養和水平。(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童梳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