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612174802.jpg
【暖新聞】“我們不悔!”22載,這對夫婦把荒山種成了青山!
2020-09-17 10:09:00  來源:新華報業網  
1
聽新聞

文/徐報融媒記者 王漱玉 見習記者 尹思源 圖/徐報融媒記者 秦媛

金秋時節,桂花飄香,一個個紅彤彤小燈籠似的石榴滿滿枝丫。銅山區漢王鎮石崗村的看山,遠看鬱鬱蔥蔥,近看秋意漸濃。“看山”這座山峰,大約180畝山地,1998年被陳玉良、王順文夫婦拍得使用權。22載彈指一揮間,夫婦倆傾盡心血植樹造林,種下了至少10萬棵各種樹木,原來光禿禿的荒山披上了綠裝。春賞花、秋結果,四季常青,花香鳥語,置身此間,完全就是一個天然大氧吧,猶如世外桃源。

▲夫妻倆種植的石榴樹碩果累累。

開荒難

多石少土缺水的山地植樹更難

“看山上種樹有多難?我們一開始對這裏的地形地貌不了解,成活率很低。這種多石少土缺水的山地,該怎麼種樹呢?後來,我們就總結出經驗——石頭太多,人工根本挖不動,我們就花錢租挖機來挖樹坑;土壤少,栽下的樹很難成活,我們又花錢買土,大概至少買了好幾百輛大卡車的土,一個樹坑兩包土;缺水怎麼解決?我們買來水泵和水管,離水庫近的地方我們從水庫往這裏翻,光水管就買了幾千米;離水庫遠的地方,我們就用水車運水。通過這一係列方法,我們新栽樹苗的成活率有了顯著提高。”陳玉良說。

陳玉良、王順文夫婦今年分別是70歲和67歲,22年前,正值中年的他們,滿腔熱血地投入到荒山改造中來。

“那時候,我愛人的腰就不太好了,但她植樹的積極性非常高,跟著我們男勞力同勞動,挖樹坑產生的石頭用小推車一車一車往山下運;栽樹時無法彎腰,她都是跪在地上給新樹苗培土……回想起當初那段歲月,真的是激情澎湃!”陳玉良說。

▲如今,站在“看山”上,眼前綠油油的一片。

▲陳玉良提供的十餘年前站在同一角度拍攝的圖片。

傾心血

總共投入多少已無法計算

22載彈指一揮間,要問這麼多年投入了多少錢?陳玉良夫婦都搖頭說,無法計算;問一共在這山上種了多少棵樹?夫婦倆同樣回答:不計其數。

僅以大約180畝山地的麵積來算,每平方米僅種一棵樹,看山上至少有10萬餘棵樹。租挖機、人工、樹苗、維護等等一係列,可以這樣說,現在山上的每一寸風景,都傾注了陳玉良夫婦的心血。

“好在我愛人是做生意的,我的工資收入也不算低。這些年,她在外麵辛苦打拚賺的錢,都投入到這座山上來了。我們倆在生活上十分節儉,所有的積蓄全部都用來綠化荒山。”陳玉良說。

傷心事

一批批未能成活的樹苗讓人心疼

植樹造林,對於陳玉良夫婦倆來說都是一件陌生的事情。丈夫陳玉良是個文化人,在大學裏任職;妻子王順文做門窗生意,兩個人對於荒山植樹都是門外漢,走了一段彎路。

“最初我們種的都是果樹,買來了很多石榴樹、杏樹、桃樹、枇杷樹、板栗樹、柿子樹等果樹樹苗,但果樹對管理的要求非常高,我們倆當時還沒有退休,時間和精力都無法完全投入到照顧果樹上,這些果樹死了一批又一批,浪費了不少錢。”陳玉良說。

還有一次,他們夫婦倆遇到一個推銷落羽杉樹苗的人,看到落羽杉的樹形十分漂亮,再加上推銷人員的花言巧語,夫婦倆按每棵12元的價格購置了1000多棵落羽杉,但因為漢王這裏的土壤、氣候都不適合種植這種樹,後來這批樹苗無一存活,僅這一次,1萬多元就打了水漂,讓夫妻倆心疼了好久。

痛定思痛。總結經驗,陳玉良夫妻倆決定以綠化樹種為主,購進了黑鬆、欒樹、黃連木、烏桕、楓香、側柏等,還考慮到一年四季的賞花需求,購置了桂花、梅花等樹苗,再加上杏樹、桃樹、石榴樹、銀杏等果樹,如今,整個山坡林相豐富,鮮花常綻,四季常青,花香鳥語,置身此間,完全就是一個天然大氧吧,猶如世外桃源。

▲昔日荒山如今處處鬱鬱蔥蔥

心頭寶

每一棵樹都浸透著汗水和心血

“這山上這麼多棵樹,有沒有哪棵樹讓你們印象最深?哪棵樹有故事?給我們講講吧。”記者這樣問陳玉良夫婦。

他們倆沉吟良久,回答道:“棵棵都是心頭寶,每一棵樹都像是我們的孩子。走,你們跟我們上山,來聽聽這些樹的故事吧!”

陳玉良夫婦家的後院,有一個工具區,櫃子裏、架子上,擺放得滿滿當當的各種工具:大大小小的園林剪刀、鐮刀、電鋸、汽油鋸、泵、水管、登山靴、手套、南方的背簍、北方的糞箕子……

▲陳玉良夫婦家擺放著各種工具

“隻要上山,我們都會換上靴子、拿上剪刀,因為那些小樹苗就得常修剪,要不然長不成材;還有那些樹林下的小野生灌木也得時常清理,否則會奪喬木的水分和養分……”陳玉良說,“這些年下來,光是這些修剪枝條的剪刀,少說也用壞了上百把。”

“你看這棵柘樹,生長得十分緩慢,20多年了還沒長多高。我年年修它,現在樹形非常美,我很喜歡這種樹。”陳玉良指著一棵樹說,“柘樹是名貴樹種,素有‘南檀北柘’之稱,凡樹齡在50年以上的柘樹,均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的落葉喬木。”

對於山上的每棵樹,陳玉良都如數家珍,對於樹種、習性、樹齡等各種信息都能一一道來。

“你看我們當年種的那些泡桐,當時隻是拇指粗,現在樹幹都有20厘米粗了;這片杏林,大約有好幾棵杏樹,每年春天,紅杏綻放,這片山坡都像是飛來了彩雲,美極了;你看現在欒樹已經開小黃花了,木瓜和石榴壓彎了樹枝;再過一段時間,霜降過後,銀杏、黃連木和烏桕,還有楓香的葉子,金黃、火紅的色彩,那時候的秋色才叫美!”

不後悔

植樹造林改造荒山回報大自然

陳玉良有一篇寫於2012年的植樹日記:“這些年,每年春天是我能幹點兒正事兒的季節。身居荒山,我的正事兒,就是栽樹。為了栽樹,這些年可真沒少吃苦頭。山是荒石山,水和土都稀缺,而這兩樣恰恰是樹木活命的起碼條件。買土上山,抽水上山……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那成活率仍足以讓人沮喪。在同一塊山坡,我曾先後種過梅花苗、法桐苗和上千株的落羽杉,最後都隻落下一堆堆幹柴火——全軍覆沒!精力、金錢、希望,全打了水漂!我曾多次發狠:再也不跟這破石頭山較勁兒了!這麼多年來,它荒著,自有它荒著的道理在!但栽樹的念頭藏在心頭,如不熄的野火,每到春天將至,便仿佛春心一般開始萌動,並最終強烈到無法遏止。於是,就忙著,找人、挖坑、買樹苗……真有點兒‘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勁頭兒!”

正如陳玉良日記中寫的,荒山植樹這麼難,投入那麼大,至今未有一分錢產出,值得嗎?後悔嗎?

當年跟他一批拍得山地使用權的一些人,有的轉賣做他用,有的被植樹難嚇退不再投入,隻有陳玉良夫婦倆的這座“看山”,現如今鬱鬱蔥蔥、綠樹成蔭。

“人的一生,完全受惠於大自然和社會。我們倆植樹造林,總算是多少能夠回報一點兒大自然和社會吧,我們都不後悔!”陳玉良夫婦說。

標簽:
責編:王迅 易保山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