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湯湯潤南北,千年運河奔湧至今,沿線城市該以怎樣的方式接續傳承其蘊藏的寶貴遺產,並實現可持續發展?2022年世界運河城市論壇上,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故宮學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中國外文局外文出版社外籍專家拉斐爾·澤爾貝托,荷蘭布雷達市市長保羅·德普拉,浙江省杭州市副市長丁狄剛,河北省滄州市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和春軍和WCCO執行副主席、揚州市政協主席陳揚等7位嘉賓圍繞運河城市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先後做主旨演講。
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故宮學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將目光投向了運河城市的遺產保護。他表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並不獨屬於單個國家或人民,而是由全人類共享。當這樣的理念深入人心時,傳統的文物保護便自然而然地走向文化遺產保護。
“流淌千年的大運河至今依然生生不息,是源於其始終保有綿長而柔韌的生命鏈條。”單霽翔說,想要運河源遠流長,就要重視大運河活化工作,而這也應當融入如今城市的建設發展,跟上人們生活改善的步伐,和運河沿線經濟、社會環境等各方麵的提升緊緊相扣。
如何從靜態的文物保護走向活態的文化遺產保護?單霽翔提出六個方麵,一是重視人與自然共同創造出的文化要素,二是共同保護靜態遺址和動態的曆史街區,三是重視保護當代遺產,四是保護航運河道等在“廊道”上點綴的顆顆明珠,五是要將曾經不受重視的傳統民居、老字號等寄托人們生活情趣的鄉土建築保護起來,六是保護運河沿線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單霽翔看來,大運河容納了數以萬計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現在,許多運河城市熱切期盼有更多的文化遺產列入大運河遺產點。他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可對此進行研究,適時啟動大運河遺產點擴容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潘家華攜《增值自然的城市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和大家探討運河城市可持續發展路徑。
當城市對外部資源產生高度依賴,加上氣候變化,城市生態、經濟、社會係統將變得愈加脆弱。“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進程與城市息息相關,但城市發展也帶來了不得不持續的擔憂和問題。要解開這一問題,就需要策劃一套與自然和諧共融的解決方案。”潘家華說。
對此,他給出“基於自然”“利用自然”“增值自然”三個層麵的解決方案。潘家華解釋,城市森林公園、綠地、水麵等是基於自然,而利用自然河流的港口、航道則是利用自然。將自然資源增值成為運輸、供水功能的人工運河,則是增值自然的解決方案。
“增值自然的解決方案是通過資金、技術、勞動等投入,將自然資源進行形態轉換,服務人類經濟社會需要。”潘家華解釋,例如,分布式光伏將太陽輻射轉化為電能供人類使用,技術的進步讓資源形態的轉化得以市場化運行。“大運河作為增值自然的解決方案,正和我們的需求相對應,在未來,我們可以實行這樣一套具有競爭力的,共榮共享,共榮多贏的方案。”潘家華說。
中國外文局外文出版社外籍專家拉斐爾·澤爾貝托就大運河文化國際交流話題作了分享。“大運河連接南北,它將中國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帶向未來。”他表示,大運河沿線的船隻不僅運載貨物,而是將民族團結的精神傳遞到沿線各地,實現共同繁榮。
麵對如今世界上東西方差異,拉斐爾·澤爾貝托認為,世界應該像大運河一樣,連接人民,為邊界沿線的每個人帶來繁榮。
“我們應該把大運河作為國際合作的典範,為國際合作做表率,像中國人民在大運河沿線所做的那樣,把各個地方的人民聯係起來。”拉斐爾·澤爾貝托說,必須持開放態度,將文化多樣性視為一種優勢,用交流來化解世界上不同的聲音,好實現進一步的共同發展。
荷蘭布雷達市市長保羅·德普拉通過視頻分享了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布雷達和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和傳統曆史文化有著密切聯係。”保羅·德普拉介紹,“為了保護並可持續地強化布雷達的文化遺產,我們正利用水資源讓城市發展更具吸引力,讓喜歡臨水而居的人們實現願望。”
布雷達正通過修複舊河道及開發新城區的方式讓河流湧動於城市之內。“我們想重新修複出一條‘新馬克河’,來改善城市生活品質,而新城區以水為中心,它為人類和動植物提供了一個宜居、有吸引力的環境。”
浙江省杭州市副市長丁狄剛通過介紹大運河遺產保護的杭州模式,向大家分享運河遺產保護及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思路。杭州是三河兼具之段,南端漕運樞紐,千百年來城河相依,是活態傳承的典範。不僅如此,杭州名產通達天下,是南北經濟動脈,也是多元交融之所,國際交流之窗。
為保護這一璀璨的文化遺產,杭州以一個保護機構、一部地方法規、一項專項規劃、一組研究中心、一批精準舉措和一張宏偉藍圖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杭州模式”。
“近年來,杭州持續深化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暨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不斷整合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文化資源,實施公園化管理運營,形成具有特定開放空間的公共文化載體。”丁狄剛介紹,依托上塘河、中河等十條骨架河道,杭州正構建“一軸兩翼串四區、十園多點聯多線”的空間格局,實施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水利航運、文旅整合、數字再現等六類重大工程,打造塘棲江南運河名鎮核心展示園、拱宸橋運河文化群落核心展示園、上塘古韻尋蹤核心展示園和浙東詩路啟程核心展示園等十大核心展示園,為打造國家文化公園再續新篇。
河北省滄州市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和春軍介紹了滄州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案例。“我們覺得非遺文化的利用和發展,保護傳承是根本。”和春軍表示,滄州圍繞“四帶”建設,對沿線文化遺產和非遺項目進行勘察摸底,建立保護名錄,開展標注運河行動。對正泰茶莊、呂宅等重點文保單位進行保護性修繕。建成捷地分洪設施水工遺產展示園、連鎮謝家壩水工智慧展示館,複建南川樓、朗吟樓。開展非遺文化“六進”活動,滄州武術學校、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等眾多非遺傳承、研學基地應運而生。
此外,滄州還打造了大運河沿線規模最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展示區,力求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激發非遺文化創新活力。和春軍表示,站在“古運新生”的時代起點,願攜手創造發展的機遇和美好的未來。
WCCO執行副主席、揚州市政協主席陳揚介紹,近年來,揚州市持續放大“世界運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東亞文化之都”品牌效應,努力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幹在實處、走在前列。
陳揚表示,揚州將主動扛起“讓古運河重生”重大使命,努力在保護優先中推動可持續發展,統籌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名城名鎮修複、生態環境治理,始終保持大運河曆史的真實性、風貌的完整性和功能的延續性;努力在深度融合中推動可持續發展,持續推進揚州運河風光帶和特色小鎮建設,以“繡花”功夫做好揚州明清古城保護工作,推進文旅示範區建設,實景呈現“七河歸江”的神奇景象,打響“千年運河·水韻揚州”文化旅遊品牌;努力在擴大合作中推動可持續發展,全麵加強與國際機構的合作,大力推動中外運河城市交流,積極助力運河城市實施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千年傳奇、當今新生,推窗憑欄眺望大運河,映入眼簾的不僅有過往千年的“曆史長河”,更有兩岸發生的“滄桑巨變”。讓運河成為永遠造福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是每一座運河城市的初心和使命。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 童棹凡 孫秦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