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熠,省委駐淮陰區幫扶工作隊員,來自河海大學,祖籍淮安。父親是個老幫扶隊員,他童年常跟隨到農村生活,時間雖不長,但記憶深刻。2020年3月,學校選拔省委駐縣區幫扶工作隊員,他立刻報名參加選拔,被組織委派至淮陰區高家堰鎮沙河村任第一書記,圓了回報家鄉、重走父輩幫扶路的願望。
理想中的田園生活是美好的,可剛到村裏,韓熠卻犯難了。地方情況不了解,產業政策不熟悉,農業生產更是門外漢,恰逢疫情,工作開展沒了頭緒。時常心想:我到底能為村裏做什麼?如何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曆史交彙點上讓村民有獲得感,為自己的幫扶經曆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就連村民也會質疑:一個五穀不分的城市裏的大學老師,究竟來村裏能幹什麼?
帶著這些困惑與質疑,韓熠書記與蔣詠和馮春翰兩位駐鎮隊友一起,馬不停蹄投入到緊張的調研學習當中。他們深入走訪,認真傾聽低收入群眾的訴求,耐心詢問每戶家庭情況,深挖致貧根源,聽取群眾建議;深入田間地頭學習農業生產知識,調研當地企業產業狀況;走遍鎮域每一條鄉間小道、水係河流,了解人文曆史和地理風貌。駐村期間,韓熠還向後方數十個部門和學院彙報駐村情況,尋求幫扶切入點。他還時常關注中央電視台農業頻道,了解農村致富經驗和鄉村振興故事。
高家堰鎮坐落在洪澤湖畔,距市區40公裏,曾流傳高家堰有三怪“有路不通車、有船沒碼頭、有街不逢集”,側麵反映了其交通比較閉塞、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沙河村地處鎮西北部約12公裏,屬於洪澤湖滯退洪區內,發展收到一定影響。全村沒有產業項目,隻有一個500畝農業種植合作社,缺少資金和項目來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全村耕地麵積4920畝,主要種植一麥一稻,下設8個村民小組892戶3822人,人均土地僅1.3畝;全村共有黨員108人;共有建檔立卡低收入戶187戶609人,占比16%,返貧壓力大,一切都要從頭做起,任重道遠。
摸清了家底,了解了情況,韓熠有了思路,他向工作隊隊長朱鍾斌書記報告了他的想法,在隊長大力支持下,他放開手腳,因地製宜製定了22項重點幫扶計劃。
黨建引領打基礎。韓熠鏈接河海大學7個黨組織與村總支共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贏發展的目標。以黨組織共建為平台,通過組織建設互促、黨員幹部互動、黨建理論同學、扶助幫困結對,向貧困村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術、送溫暖,做實事。鑒於原村部黨建文化設施比較單一,他向工作隊申請資金,出新建設了黨員活動陣地和便民服務中心。
現在,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發揮了,村幹部的幹勁也上來了,群眾的信任度也提高了,大家一呼百應,還有什麼事情辦不成呢?
產業幫扶謀發展。沙河村地處洪澤湖滯退洪區,產業發展受限。當下,洪澤湖退圩還湖、水係連通、管網改造、安居小區、農村河道清淤工程建設,正如火如荼開展。瞅準時機,韓熠和隊友一合計,決定聯合成立工程機械合作社,在工作隊的支持下,投入160萬元購入兩台大型挖掘機,一次性簽訂十年租賃協議,在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同時,每年可為三個幫扶村集體增收25.6萬元。
他還和隊友商議,依托南水北調江蘇水源公司下屬苗木公司,協調70萬元建設了苗木種植基地,種植櫻花櫸樹等觀賞苗木,項目存續十年期內,成熟的苗木全部打包銷售給苗木公司,收益有保障,每年為村集體增收4.2萬元的同時,還能帶動村民靈活就業40人。他還打算在林中鋪上小道,裝上文化宣傳欄,為村民健身活動提供好去處。
高家堰地下有豐富的鹽礦資源,多年開采後,形成了很多密閉性很強的地下空腔。一次偶然機會,韓熠書記聽聞一種全新的鹽穴儲能技術,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且已得到實際應用,便立刻邀請從事電力投資工作的校友前來考察調研,並成功對接。目前該項目已達成合作意向,估算投資120億元的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項目正在進行方案規化和初步設計,並已正式簽約。
民生幫扶惠千家。韓熠書記多方籌集資金,彙聚河海大學愛心力量,搭建愛心橋梁。兩年來,河海大學組織部、校辦、校工會等16個部門共捐贈書籍、文具和生活物資折價24萬元,還有的老師、學生個人委托他將嶄新的衣服、圖書轉交困難群眾手中。看到村裏的小朋友穿上了新衣服,背上了漂亮的新書包,用上了嶄新的文具,小學圖書館裏增添了很多新的兒童讀物,他開心地笑了。
經過調研發現,沙河村六組的道路年久失修、破損嚴重,老百姓路過此處都要推車緩行,還曾有腿腳不便的村民在此摔倒,村裏很多路沒有路燈或已經損壞,村民夜間出行極為不便。要想富先修路,過去是這個理,今天還是這個理。他立刻向工作隊申請20萬元資金,修繕了沙河村六組550米長的道路,為全村2.5公裏道路架設了太陽能路燈。老百姓腳下的路走踏實了,致富的路也就走得更堅定了,老鄉們眼睛裏有了光,心裏也更敞亮了。
文化鑄魂拔窮根。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民族的未來。韓熠積極發揮高校文化、教育的優勢,在文化幫扶上下功夫。在河海大學校工會的鼎力支持下,捐資15萬元資金援建了四所鄉村中小學教工之家,開展心理健康等教學培訓,提升了鄉村中小學教師的幸福指數和教育教學水平;在建黨百年之際,校團委組織60餘人的校藝術團表演團隊來高家堰鎮開展文藝表演,觀演群眾達3000人,為當地老百姓帶來了高水平的文藝節目,豐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組織11支實踐團隊,開展生態調研、誌願服務和網絡直播帶貨等實踐活動,多維度助力鄉村振興;邀請河海大學國際獲獎的鋼結構橋梁大賽團隊到中小學現場組裝鋼結構橋梁模型,開展科普活動,激發同學們探索熱情。自從韓書記到來後,沙河村的田間小道經常會出現河海大學學子求索的身影。
高家堰鎮得名於擁有1800年曆史的洪澤湖石工牆古堰,是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重要節點之一。張謇、林則徐、潘季訓、陳軒等都曾在此治水,留下了蓄清刷黃的治水智慧和底蘊深厚的治水文化。他邀請後方單位水文化專家和水利史專家前來調研考察,牽線洪澤湖石工牆申報世界灌溉遺產,幫助建設高家堰治水文化館。
科技賦能助振興。依托河海大學農業工程學科和土木工程學科科研優勢,河海大學科技處專門劃撥24萬元,立項開展高家堰5000畝稻蝦共養智慧農業設計規劃項目和高堰古村馮高路道路景觀提升改造規劃項目,助力現代化農業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
河海人,緣水而生、因水而為。在洪澤 湖畔的高家堰,因為幫扶工作,韓熠書記和千年古鎮結緣;因為幫扶工作,他和老鄉們結下了深深情誼。2021年正月初五,韓熠受邀在江蘇廣播電台融媒體上向廣大農民朋友視頻拜年。兩年來,他深入老百姓家中,精準畫像,真正融入成為沙河村的“村民”。
養雞助農結情誼。家住沙河村四組的老王是低保戶,獨自一人帶著上四年級的女兒生活,家裏有1畝2分地,每年種植一麥一稻收入在1000多元。今年60歲的他,身體還算硬朗,因為要照顧女兒,所以沒有外出打工。韓熠得知情況後,主動上門攀談,幫老王出主意。老王後院有一大片樹林,綠意盎然,於是他鼓勵老王養殖林下散養土雞,從雞苗選擇、請養雞大戶給予技術指導,到物流包裝,他全流程參與其中,幫助他熟悉環節。奔向幸福的路上必定經曆風雨,2021年5月,淮安部分地區經曆台風和冰雹災害,瞬時風力達十二級,雞棚損毀嚴重,小雞被吹飛百餘隻。韓書記心急如焚,第二天一早就趕到他家中幫他修複大棚,恢複養殖。
10月是豐收的季節,小雞也長大了,他傾情代言,利用網絡向後方單位的老師和親朋好友推銷散養小雞,自己開車送貨上門。目前小雞已經搶購一空,幫助老王增收15000餘元。最近老王剛剛付清農房改善新房的首付款,高興的說“韓老師,等我搬進新家,你一定要來看看”。韓書記嗬嗬一笑:“好,到時候一定和你喝兩杯給你祝賀一下”。
臨危扶助顯真情。2020年的10月21日,韓熠書記剛參加完南京五校聯合助農消費扶貧活動,力促高家堰大米現場售罄、訂單滿滿。不顧身心疲憊,連夜趕回鎮裏。傍晚6時許,他開車剛駛入高家堰鎮,發現不遠處有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奶奶,突然摔了個跟頭,頓時血流如柱。時間不等人,生命最可貴。他在得知救護車無法短時間內趕到時果斷掛了電話,立刻抱著老人上車,開車送往醫院。到了醫院,老人已不能動彈,他找來輪椅推去急救。他拿著醫生診斷單準備去繳費,辦住院手續。此時老人的家人已聞訊趕來,隊友蔣詠也及時趕到醫院增援。他安全移交了老人之後,就和隊友默默地離開了醫院。
“老人倒地了,扶還是不扶?”“第一書記駐村,接地氣還是走過場?”韓熠用實際行動作出了肯定回答和模範表率。在駐村幫扶的征程中,表現出高校教師及“第一書記”的勇敢與擔當,在鄉村綻放出亮麗的色彩和光芒。意外摔倒,流淌的是老人的鮮血和疼痛;伸手相助,浸潤的是第一書記無限的溫暖和祝福。去年,韓熠書記因見義勇為的事跡被評選為“淮陰好人”。
爭做實事得人心。有一次韓熠在村裏吃麵條,買單的時候,老板說“給你五折”,他很疑惑“今天有什麼優惠麼”,老板說“不是,我認識你,你是政府派來的幫扶幹部,經常在小學裏開展誌願服務活動,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你,我家小朋友也在那裏上學,拿到新書包、新文具,小娃可開心了”。韓書記聽完,心裏美滋滋的。
共同富裕、幸福安康是“第一書記”駐村幫扶永恒的初心和使命。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在兩年的幫扶歲月裏,韓熠書記帶著河海人的真情,彙聚了眾多愛心人士的美好期許,將文章寫在了祖國大地上,將濃情灑滿了古堰幫扶路。(通訊員張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