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遺”來了!今天,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時隔17年,世界遺產大會再次花落中國,這是我國在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領域承辦的最高規格國際會議。
2004年6月28日至7月7日,第二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在江蘇蘇州舉行,那是中國首次擔任“世遺”主席國。目前中國共有55項世界遺產,成為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你知道江蘇有幾個世界遺產嗎?分別又是哪些呢?
蘇州古典園林——“蘇州園林甲江南”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是有近2500年曆史的國家曆史文化名城,西抱太湖、北依長江,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更有“園林之城”之嘉名。
蘇州私家園林始於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時,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鼎盛於明清;清末時城內外有園林170多處,現存50多處。蘇州古典園林曆史綿延2000餘年,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曆史地位和價值,其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展示了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以拙政園、留園為代表的蘇州古典園林被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是中華園林文化的翹楚和驕傲。
1997年蘇州拙政園、環秀山莊、留園、網師園作為蘇州園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0年11月又擴展了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和退思園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此次世界遺產大會,蘇州市世界文化遺產古典園林保護監管中心主任朱海俊將出席參加開幕式和《麵向未來的世界遺產教育》邊會活動。“蘇州園林要發揮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在做好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同時,立足自身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旅融合式體驗活動,讓遊客們感受到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和價值。”朱海俊介紹,暑假期間,蘇州園林會開展“園林小衛士”、獅子林暑期遊園記等係列活動,讓青少年感悟蘇州古典園林的文化內涵。
明孝陵——“明清皇家第一陵”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鍾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皇後馬氏的陵寢。始建於公元1381年。
在將近2000年的帝王陵墓發展長河中,南京明孝陵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明太祖朱元璋新創了方樓、明樓、享殿及長方形陵宮的製度,改方墳為圜丘,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也直接影響明清兩代500餘年20多座帝陵建設的總體格局和風貌,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2003年7月3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審議通過,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此後,明孝陵的保護和管理隨之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不僅開展文物修繕、曆史環境複原等工作,更在弘揚曆史文化方麵積極創新。
近年來,明孝陵博物館作為明孝陵風景區的“首席代言”,積極挖掘文化資源,打造了《世遺研學進行時》研學課程等豐富活動,通過參觀、講演、體驗等形式將明孝陵的文化與內涵走進青少年心中。2020年,明孝陵新開辟了長生鹿苑,將明清時期“長生鹿”穿梭於林間的景象再次還原,使遊人在體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餘,樹立文物及生態保護意識。
大運河——千載悠悠,一部流動的“史詩”
《運河晨韻》梁振宇 攝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江河交彙》 朱武江 攝
大運河始建於公元前486年,全長2700公裏,跨越了從北京到浙江之間的八個省份,是中國古代乃至現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我國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大運河揚州段(李紅良 攝)
2014年6月,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在江蘇,悠悠千載運河水流經了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等八個地級市,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曆史遺存,也促進了沿岸文化交流。
《夕照運河灣 》朱武江 攝
為保護傳承運河文化,近年來,江蘇各地不斷探索創新形式,讓運河文化貼近百姓、深入人心。例如,淮安啟動“裏運河文化長廊”規劃建設,現實版“清明上河圖”再現了漕運文化輝煌盛景;常州運河沿岸的工業遺存被打造成“運河5號”創意街區,運河文化被融入展覽、講座、演繹之中煥發新生機;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建設,將千年流動的“史詩”幻化於形,以豐富的形式展現運河帶來的文化和自然之美……
鹽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國內首個濱海濕地型自然遺產
鹽城有著美麗的黃金海岸線,早在兩千多年前,就以環城皆鹽而得名。憑著豐富的物產、秀麗的景色,鹽城還被譽為東方濕地之都、仙鶴神鹿世界。
2019年7月5日,鹽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獲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這是江蘇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也是國內首個濱海濕地型自然遺產。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總麵積18.64萬公頃,有超過680種脊椎動物。這裏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塗,這些泥灘、沼澤地和灘塗是許多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的繁殖區,是瀕危物種最多、受威脅程度最高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也是全球數以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
國家林草局自然保護地司副司長嚴承高在日前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涉及天津、河北、遼寧、上海、山東等省市)的申遺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有信心在2022年2月前提交材料,進一步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
(圖源:蘇州園林綠化管理局 中山陵園管理局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 強慧娟 王心婷